讀者可以自負之處

夏丏尊

題解

本文選自《平屋雜文》。本篇文句精警,字無虛言,嚴謹地表達出文藝創作需靠天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又特地列舉出文學系不能制造作家,作家未必出於文學系的事實,來證明作家的不易得到。文中並強調善於文藝欣賞的人,他的地位與作家是相近的,與其做一個低劣的創作者,不如做一個好的鑒賞者!

文藝不但在創作上是人的表現,就是在鑒賞上也是人的反映。淺薄的人不能寫出好的文藝,同時淺薄的人也不能了解好的文藝。創作與鑒賞,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事情。日本廚川白村在他的《苦悶的象征》裏,曾把鑒賞稱為“共鳴的創作”。真的,鑒賞也是一種創作,不過創作是作家自己表現,鑒賞卻是由作家所表現的逆溯作家,順序上有不同而已。

真有鑒賞力的讀者,應該以讀者的資格自負,不必慚愧自己並非作家。在藝術的各部門中,最容易使人發生創作的野心的,要算文藝了。聽到名曲的時候,看到好繪畫、好雕刻、好戲劇的時候,普通人都只以聽者、觀者自居,除了鑒賞、享樂以外,不會發生自己來作曲、彈奏,自己來執筆、運鑿,自己來現身舞台的野心。獨於文藝則不然,普通人只要讀過幾冊文藝書,往往就想自己試作,不肯安居於讀者的地位。因為文藝所用的材料是我們日常習用的語言,表面上看來,不像別種藝術那樣對於材料須有練習功夫與專門知識。只是要知道,鑒賞是共鳴的創作,這是就心情上說的。實際的文藝創作到底要靠天才,不是普通人所能勝任。文藝所用的材料雖是日常語言,似乎不如別種藝術那樣需要特別素養;但是語言文字的驅遣,究竟要有過人的敏感和熟練才行,這也不比別種藝術來得容易。再說,文藝是作者的自己表現,作者如果沒有什麽特出的人格(這並非僅指道德而言),即使對於語言文字有了特出的技巧,也還是沒有用的。

文藝鑒賞本身自有價值,不必定以創作為目的。這情形恰和受教育不必定以作教師為目的一樣。不消說,要作教師,先得受教育;要創作文藝,先得鑒賞文藝,可是創作究竟不能單從鑒賞而成功。不信,你看事實。每年從各國大學文學系畢業的,合計起來總該有幾萬人吧,他們當然是研究了文藝上的法則,熟諳了語言文字的技巧了,當然是讀破名著,富有鑒賞力的了;然而他們大多數沒有成為作家,全世界成功的作家還是寥寥可數。並且,成功的作家之中,有些人竟沒有入過大學。英國的名小說家叠更斯是擦鞋出身。有些人雖曾入過大學,卻不是文科出身。日本的有島武郎是學農業的。

鑒賞文藝未必就能成為創作家,這個話似乎會使諸君灰心。

其實只要能鑒賞,不能創作也沒有什麽慚愧;因為我們由於作品的鑒賞,已經與作家作精神上的共鳴了,已經把自己提高到作家相近的地位了。真有聽音樂的耳朵的,聽了某名曲所興起的情緒,照理該相作曲者制曲時的情緒一樣。所以就某名曲說,在技巧上,聽者固然不及作者,可是在享受上,聽者和作者是相等的,只要他善於聽。

作家原值得崇拜。自己果真有創作的天才,不消說,自然應該把他發揮出來。但是接近文藝的人個個要想成為作家,那究竟是不可能的事。與其做一個無聊的創作者,寧可做一個好的讀者、欣賞者,我們不必為不能創作自慚,還該以好的讀者、欣賞者自負。

閱讀延伸

《文藝論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