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5頁)

1 俞大綵,《弟弟:你去得太突然了》,《聯合報》,1977年6月2日。另外,關於俞大綵的生年,多說1904年,據此文中述她比大綱長一歲,大綱生年為1908年,故俞大綵應為1907年生人。

2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17頁。

3 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台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31日。

4 朱仲輝,《懷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42—44頁。

5 所档:考12-8-16。

6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18頁。

7 轉引自嶽玉璽等,《傅斯年——一代大氣磅礴的學人》,66頁。

8 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卷7,233頁。

9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19頁。

10 朱仲輝,《懷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42—44頁。

11 《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版,1061—1066頁。

12 李靜,《才性超逸校讎大家——任繼愈談王叔岷》,《中華讀書報》,2007年8月22日。

13 馬學良,《走進歷史的足音》,《新學術之路》,863頁。

14 鄧素華講述,岱峻專訪,2003年5月12日李莊桂花院。

15 羅筱蕖口述,岱峻專訪,2004年6月25日宜賓上江北紅豐路17號。

16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19頁。

17 [美]費慰梅著,曲瑩璞、關超等譯,《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版,153頁。

18、19 程滄波,《記傅孟真》,載台灣《新聞天地》第156期。

20 王汎森、杜正勝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5年版,120頁。

21 楊志玖,《我在史語所三年》,《新學術之路》,781頁。

22 嶽玉璽等,《傅斯年——大氣磅礴的一代學人》,269頁。

23 所档:李18-15-19。

24 張漢青講述,岱峻專訪,2002年10月7日李莊。

25 王汎森、杜正勝編,《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5年版,130—131頁。

26 1947年6月26日,《夏鼐日記》卷4,131頁。

27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17頁。

28 王聿均、孫斌編,《朱家驊先生言論集》,744頁。

29 俞大綵,《憶孟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合編,《傅斯年》,323頁。

30 《親友懷念傅校長》,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ntu.edu.tw/gallery/FuSsuNien/memory.html

31 陳若曦,《外文系的師長》,《堅持無悔——陳若曦七十自述》,台灣九歌出版社,2008年版。

32 李田意,《我所認識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學術之路》,943頁。

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

1 資料出處:王叔岷,《慕廬憶往——王叔岷回憶錄》。

2 所档:昆14-66、67。

3 楊志玖,《我在史語所的三年》,《新學術之路》,783頁。

4 任繼愈,《竹影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5 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卷7,222頁。

6 所档:I1248。

7 何茲全,《李莊板栗坳·史語所——我終身難忘的地方》,《新學術之路》,819頁。

8 王富仁、石興澤編,《諤諤之士——名人筆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筆下的名人》,192頁。

9 資料出處:焦潤明,《傅斯年傳》,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 王富仁、石興澤編,《諤諤之士——名人筆下的傅斯年傅斯年筆下的名人》,184—185頁。

11 羅常培,《滄洱之間》,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13、14、15 王叔岷,《慕廬憶往——王叔岷回憶錄》,47—49頁。

16 李孝定口述,陳昭容記錄,《我與史語所》,《新學術之路》,909頁。

17 羅常培,《滄洱之間》,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 李孝定口述,陳昭容記錄,《我與史語所》,《新學術之路》,909頁。

19 1949年後,“羅羅”族改稱“彝族”,本書所寫的“倮”或“羅”等詞匯,皆沿用舊稱。

20、21 羅常培,《滄洱之間》,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情隨春草綠緣定山坳間

1 董作賓,《香樟豆謠》手抄本,由其子董敏先生提供。

2 王汎森,《逯欽立與〈先秦漢魏南北朝詩〉》,《新學術之路》,777頁。

3 1991年3月4日羅筱蕖致羅萼芬信。

4 1990年10月3日羅筱蕖致羅萼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