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隨春草綠 緣定山坳間娶在李莊的學者(第4/10頁)

11

在清理档案,編輯出版的同時,李光濤也開始研究史料,撰寫論文。他陸續發表《論建州與流寇相應亡明》《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等文章,引起史學界的重視。本是廢紙棄物,經他智慧篩選,理性分析,竟撿起許多遺落在歷史縫隙間的散珠碎玉:

他發現,清人不知古,“凡事揣摩而行”,照搬《三國演義》中的故伎。如薩爾滸之役,奴爾哈赤“用杜松陣亡衣甲旗幟,詭稱我兵,乘勝督戰,綎(明將劉綎)始開營,遂為所敗”。套用東吳以孫夫人招親以悅劉備的美人計,選用名妓,控制了撫順額駙李永方、西烏裏額駙佟養性等。他們還效仿曹操五日一大宴以厚待關公的把戲,厚待遼人……這本是魯夫玩聰明人的遊戲,極易識破,卻也意外地“以漢制漢”,無不得逞。12

《明史·流賊傳》載,多爾袞與李自成山海關之戰,“四月二十二日一戰摧之”。李光濤參看當日的档案發現,清兵在關上實際上只與“流賊”大戰了一天。這天的戰況是“從辰時到酉時接連打了十幾個回合,殺死流賊無數”。除此之外,“更有大獲奇捷”的上報。由此可見,山海關之戰,是四月二十一日在清兵還未增援的時候就已制敵。那麽四月二十二日的戰鬥,多爾袞不勞一兵一卒,也自然獲勝。13

學術上的光輝,也掩不住內心的孤獨。李光濤原有妻室,夫人蔡氏因風寒染病身亡。他隨史語所顛沛流離,來到李莊,一晃就四十多歲,個不高又有些禿頂,本打算鰥居一身。焉知千裏良緣一線牽,經史語所汪和宗介紹,在栗峰山莊攀上了一門親事。農耕社會的小山村,多是盤根錯節的“竹根親”。羅萼芬告訴我:“張素萱我喊張三姐,她大姐是我的大嫂。張三姐在南溪女中讀書,畢業回來。住在江邊倉房頭。我九姐羅筱蕖已在栗峰小學教書。結了婚,做栗峰小學教務主任,學校聘了張素萱做老師。我姐夫逯欽立與李光濤要好。就通過九姐把張素萱介紹給李光濤。研究院的兩個光棍一前一後娶了一對表姊妹。”14

李光濤手稿。

四十三歲的李光濤,娶了十七歲的小妹妹張素萱,老夫少妻,好不羨煞人。董作賓寫道:

三姐咪咪笑,喜得光濤雙腳跳。
一跳跳到板栗坳,三天三夜睡不著覺。
八月十五桂花香,十六月亮明光光。
素萱光濤成婚禮。他們倆:花好月圓樂未央!

2002年10月,我在李莊采擷口述史料。板栗坳張家的後人多已星散,近處只有張遠甫與張伯森兩位。論輩分,前者是後者的叔伯;論年齡,後者要長好幾歲。10月12日一早,我在宜賓找到張遠甫。他是李莊糖廠供銷科退休職工,前些年胃癌作了切除手術,當年在外地讀書,對板栗坳的事知之不多。為我大老遠來訪而不能提供更多的材料,他不斷自責,決定抱病帶我去找張伯森。他說,“伯森一定知情,一是他老者(父親)當過團總,研究院住的牌坊頭就是他家的院子;二是他妹妹張錦雲就嫁了研究院的楊志玖。”

有些事仿佛心靈感應。此刻,七十五歲的宜賓工商銀行退休人員張伯森獨自一人,正坐在家裏,靜候我們的到來。進屋,落座。張伯森待客不是沏茶,而是拎出一個酒瓶,我們一人面前擺一個酒杯。張遠甫是病人不能喝。我不推辭,任他斟個滿。他說,喝酒說話才打得開話匣子。我們誰也不動杯子,他就徑直往嘴裏連傾了兩杯。

當時研究院住在板栗坳,新房子、田邊上,桂花院都是。我們家只住了一間,其余都騰出來讓給他們住。董作賓的辦公室在戲園子,他有個助手叫劉淵臨,就是這李莊的人,後來跟著去了台灣。當時劉淵臨幫董作賓整理甲骨文,敲敲打打,修修補補,也在一台打字機上打字。我常去看,董作賓也教我,後來我還學會了打字。15

聽楊志玖的內兄張伯森講述往事。

我聽來最動情的故事,還是說他妹妹錦雲。幾杯酒下肚,老人臉上的毛細血管像悄然爬出的小線蟲又細又密。他的父親當過團總。在地方上也是說得起話的人物。一天十二歲的張伯森放學,在一個大堰塘遊泳,只會“狗刨騷”,多刨幾下手腳就不靈了。父親正巧經過這裏,閉口氣栽下去,把兒子頂上岸,自己掙紮了幾下,腳下被雜草纏住,又扳幾下,再無動靜。“我老漢兒是我害的”,張伯森喝著酒,涕泗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