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為之奈何?(第2/6頁)

李世民像

答案很清楚,李世民一定會堅稱這是偽詔,然後帶領三十萬大軍殺回都城去“清君側”。這並不是因為李世民知道真相,而是以他的為人,不管詔書是真是假,他都會說是偽詔。

那麽如果是晉獻公的太子申生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麽辦呢?

讀過《帝國崛起: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舍》的朋友就會知道,申生明知道那是驪姬的陰謀,但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最後選擇了自殺,晉國從此陷入大亂。

難道除了造反和自殺之外,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嗎?事實上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的做法,他一樣面對父親的亂命,最後選擇了逃走。後來他奔走諸國,最終回到晉國繼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讓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不同選擇。但在這一刻,扶蘇面對父親要他自殺的詔書,他到底會怎麽做呢?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扶蘇接到詔書,居然真的要去自殺!

我們不禁要問,扶蘇難道是白癡嗎?面對這樣荒唐的命令,他居然一點也不懷疑這個命令是假的嗎?就算是真的,他為什麽不反抗?事實上,蒙恬立刻就懷疑這是偽詔。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各位注意,蒙恬的話是很有技巧的。他先強調“陛下居外,未立太子”,然後又說“安知其非詐”,可見他猜測到這可能是有人想改立太子的陰謀。

但蒙恬有沒有直接說出心中的猜想,而要扶蘇直接抗命呢?沒有。因為萬一這真是始皇的意思,蒙恬的抗命就成了不臣的表現,將會給蒙家帶來大禍。所以蒙恬采取了一個折中的做法,那就是“請復請”。

“復請”就是“再次請求詢問”,也就是要確認命令是否可信。始皇晚年已不見臣子,但如果是蒙恬從前線派回來的使者,他應該不會不見,這樣就可以當面確定命令的真偽了。

請問,各位認為蒙恬這個辦法怎麽樣?

蒙恬這個辦法,確實是萬全之策啊!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才智,但任何好的辦法能否成功,都要看實行的人是誰。扶蘇的反應,卻大大出乎蒙恬的意料。

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

胡亥派來的使者聽見蒙恬的話,擔心事情有變,屢次催促扶蘇自殺。這時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要兒子死,還需要再次確認嗎?”於是就真的自殺了。蒙恬不肯當場就死,使者立刻命令執法官吏將蒙恬抓起來,囚禁在陽周之地。

宋代的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曾寫過一篇《趙高李斯》,談到扶蘇自殺這件事:

蘇子曰:嗚呼,秦之失道,有自來矣,豈獨始皇之罪?自商鞅變法,以誅死為輕典,以參夷為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

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後知為法之弊。夫豈獨鞅悔之,秦亦悔之矣。

荊軻之變,持兵者熟視始皇環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復請也。二人之不敢請,亦知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豈料其偽也哉?

蘇軾認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崇尚嚴刑峻法,以死刑為輕罪,動輒夷人三族。因此人臣犯法後,往往但求一死,根本不敢復請,以免招來更大的禍患。

當這樣的法律施行時,只要想辦的事沒有辦不到的,只要想禁的事沒有禁不了的,於是商鞅自以為能超過堯舜湯武。等到他自己要逃亡而沒有地方可住時,才知道為法之弊。其實豈止商鞅後悔,秦國也後悔啊!

當荊軻刺殺一事突然發生的時候,拿著兵器的衛士個個看著始皇環柱而跑卻沒有人救他,就是因為秦法太過嚴厲的緣故。李斯立胡亥而不擔心扶蘇和蒙恬,就是因為知道法令長期施行之積威,讓臣子不敢復請。扶蘇和蒙恬之所以不敢復請,也是因為知道始皇兇狠強悍,不可能回心轉意,怎麽能料到這是偽詔呢?

在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蘇軾才智出眾,文中所論秦法之弊確實可圈可點。但他所謂“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實有誇張之處。李斯其實對此十分擔心,從後面他的反應就可以知道;而“二人之不敢請”,更與史實相悖,蒙恬其實本來要“復請”,只是他根本沒有料到平日“剛毅而武勇”的扶蘇,在這一刻竟然會變得如此脆弱!扶蘇一死,蒙恬也就無計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