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4/11頁)

56.雖然位於今天德黑蘭附近的米底城市鞬是這位先知的出生地。

57.這段關於“火壇”的描述來自博伊斯(《瑣羅亞斯德教》,卷2,52頁),這用來考證位於帕薩加第的三座建築物。

58.克萊門,30—31頁。

59.DB63。

60.古波斯語寫作Bagastaana。

2巴比倫

1.《埃努瑪—埃利什》史詩,6.5—6。

2.《耶利米書》,28.14。

3.《耶利米書》,5.16—17。

4.引自萊克,96頁。

5.那波尼德銘文15。

6.居魯士圓柱。

7.喬治,41頁。

8.希羅多德,1.191。

9.《舒魯帕克教令集》,204—206。

10.大流士,納卡什—伊—魯斯塔姆銘文(Dna2)。

11.居魯士圓柱。

12.《哈該書》,2.6。

13.DB25(巴比倫)。

14.DB1。

15.DB4。

16.拜倫,43頁。

17.DB70。

18.DB72。

19.DB73。

20.這個頭銜的起源不很清楚。烏拉爾圖包括今天亞美尼亞在內,其國王曾經用這個稱號,但它如何能吸引波斯統治者至今還是謎團。亞述的歷代國王偶爾會用這個稱號,但非常少見;巴比倫的歷代國王則根本未曾使用過這個稱號。

21.大流士,波斯波利斯銘文(DPf)。

22.希羅多德,3.89。

23.大流士,蘇撒銘文(DSf3e)。

24.大流士,3h-i。

25.大流士,3f。

26.大流士,波斯波利斯銘文(Dpg2)。

27.這是合理的假設。我們被告知:“波斯諸王從尼羅河與多瑙河中取水,並將其存放在自己的寶庫之中,作為一種象征其偉大和帝國之遼闊的證據”(普魯塔克,《亞歷山大》,36.4)。這個河流名單顯然反映出作為歷史學家的希臘人看法:因為如果不將印度河包括在內是不合時宜的。

3斯巴達

1.希羅多德,1.153。

2.希羅多德,1.4。

3.《伊利亞特》,3.171。

4.西塞羅,《論責任》2.22.77。漢斯·範韋斯在其文章《提爾泰奧斯的好政府》中做出結論表明這一諺語產生年代非常早。參見霍金森和鮑威爾,1—41。

5.希羅多德,1.65。

6.甫西裏第斯,殘篇4。這段話已經提到了尼尼微的陷落,很可能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紀四十年代對波斯勢力增長的恐懼。

7.多利安人究竟是些什麽樣的人,古代歷史學家詳細檢錄各種證據片斷之後認為他們是生活在“黑暗時代”的一個最難以捉摸的民族。如同米底人和波斯人遷徙的過程一樣,多利安人入侵的細節也難以復原。有少數歷史學家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

8.柏拉圖,《大西庇阿斯篇》285d。

9.提爾泰奧斯,5.2—3。

10.提爾泰奧斯,5.4。

11.提爾泰奧斯,5.10。

12.普魯塔克,呂庫古,2。

13.希羅多德,1.65。

14.普魯塔克,呂庫古,29。

15.修昔底德,1.6。

16.提爾泰奧斯,7.31—32。

17.普魯塔克,呂庫古,29。

18.其中最好的探討參見霍金森,76頁。

19.例如埃佛羅斯,引自斯特拉波(8.5.4)。還有另外一種語源學說法更為可信,這一理論認為“希洛人”等同於“俘虜”這個詞。

20.提爾泰奧斯,6.1。

21.希羅多德,1.66。

22.色諾芬,《阿格西勞王》,2.7。

23.有關斯巴達人猩紅大氅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公元前411年阿裏斯托芬的喜劇《呂西司特拉達》中,無從了解他們從何時開始如此穿戴。然而這最大的可能是作為公元前6世紀中期斯巴達軍事標準化過程中的一項措施。更復雜的含混點在於希臘語中用來描述大氅的詞同樣可以用來指稱斯巴達人穿著的無袖短上衣,不一定僅指他們的大氅是猩紅的。

24.利西厄斯,《保衛曼提透斯》,16.17。

25.修昔底德,1.10。

26.《伊利亞特》,21.470。她位於歐羅塔斯河的神廟原本是奉獻給一位名叫俄爾忒阿的不詳女神。斯巴達人在這裏將阿爾忒彌斯尊稱為阿爾忒彌斯·俄爾忒阿,此習俗大約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盡管這個名字到了羅馬統治時期就不繼續使用了。

27.這些面具年代不早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

28.品達,轉引自普魯塔克,呂庫古,21。

29.根據柏拉圖的記載,只有老年人有權指摘國家政策。參見《法律篇》634d-e。

30.品達,轉引自普魯塔克,呂庫古,21。

31.色諾芬,《斯巴達政制》,10.3。

32.普魯塔克,呂庫古,16。

33.伊彼科斯,殘篇,58。

34.普魯塔克,呂庫古,14。

35.希羅多德,6.61。

36.這個國王是卡裏拉奧斯,但是人們認為他生活在呂庫古之前800年的時代中,這種說法顯然是偽托。這則言論由普魯塔克記載整理在《斯巴達人言論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