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軍功章之從攻陷君士坦丁堡到莫哈赤戰役(第3/3頁)

匈軍的戰線有兩道,第一道的中央是雇傭軍步兵和炮兵,兩翼為主力重裝騎兵。第二道戰線則是服役步兵和騎兵的混編。奧斯曼軍隊雖然排出的也是傳統陣型:行省軍隊布置於兩翼,加尼沙裏和卡皮庫魯鎮守中央,但蘇萊曼大膽地讓精銳的波斯尼亞德裏部隊留在後方,作為戰略預備隊使用,而土軍核心加尼沙裏軍團也裝備了最新式的滑膛槍和火炮。相比之下,突厥人要現代化得多。

但戰鬥一開始,占上風的卻是匈牙利人,最先抵達戰場的魯米利亞部隊還未來得及與主力部隊會合,就遭到柏爾·杜蒙尼所率領的匈牙利右翼部隊的攻擊,被當場擊潰。導致土軍軍陣一度出現混亂。關鍵時刻,奧斯曼人那嚴明的紀律拯救了自己,潰敗的突厥部隊一邊抵禦匈軍的推進,一邊與趕到戰場的友軍會合,並很快完成了陣型的重整。此時匈軍右翼已經深入土軍中軍陣地,戰事進行地異常激烈,連蘇萊曼本人的胸甲都被弓箭射中。但加尼沙裏軍團臨危不亂,以150輛大車組成的防禦工事為依托,利用手中的火槍和火炮狠狠打擊了敵人。在禁衛軍士兵那出色的槍法和炮術的打擊下,笨重的匈牙利重裝騎兵像割麥子一樣成片栽倒,匈軍左翼被擊潰。

與此同時,土軍的兩翼騎兵隊和經過充分休整的德裏部隊也完成了對敵軍的合圍,匈牙利人發現自己的退路已被切斷,頓時方寸大亂。這場戰鬥只持續了3到4個小時就決出了勝負,匈軍大部被殲,許多人在逃跑時活活溺死在戰場西側與多瑙河之間那塊“長滿蘆葦和蒲草的沼澤地”裏。沮喪的路易二世在黃昏時分得以脫離戰場,但就此失蹤了。戰後有人在距離莫哈赤以北不遠處的切萊村附近的一條小河裏找到了他的屍體,看來他是被自己的坐騎拋進了河中,因為鎧甲太沉而被淹死。

除了國王外,1000多名匈牙利貴族、領主以及1.3萬多名匈牙利士兵於此役中陣亡。這一仗徹底粉碎了匈牙利人的最後希望,終結了匈牙利作為一個獨立王國的歷史。戰後,匈牙利被奧斯曼和神聖羅馬帝國分別占領,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取代匈牙利王室,成為奧斯曼人的頭號敵人。雙方以匈牙利為中心,先後爆發了至少7次大規模戰爭。

◎ 莫哈赤戰役(奧斯曼細密畫)。

莫哈赤戰役結束後,奧斯曼帝國國力日漸增強。1650年,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已遍及歐、亞、非三大洲:多瑙河和薩瓦河以南的巴爾幹半島大部,以及匈牙利中部到北部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往東至伊朗邊界山區,自海灣地區南擴到阿拉伯半島西南的也門,紅海的西海岸地區,財賦之地埃及省以及半獨立的邊境行省的黎波裏,突尼斯和阿爾及爾。塞浦路斯和愛琴海群島的絕大部分均被納入奧斯曼的疆界範圍內。到了1669年,克裏特島也成了帝國財產的一部分。帝國的擴張至此達到了它的頂峰,而在這一系列的擴張過程中,加尼沙裏軍團一次次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盛世之下,也隱藏著危機,前文所提到的規模急劇膨脹、對新式裝備和戰術的排斥、德米舍梅制度的崩壞以及軍團權力過大等弊端有如內藏的裂縫,在慢慢侵蝕著帝國這座大壩。蘇萊曼死後,繼任的蘇丹越來越暗弱無能,中央政府的威信在不斷下降,統治階級卻日益腐化、墮落,軍團開始變得越發跋扈不臣,兵亂乃至對蘇丹的廢立都逐漸成為經常現象。政局的不穩更加深了奧斯曼軍事體系的各種弊端,損害了軍團的戰鬥力。而歐洲各國在歷經了文藝復興和軍事革命後迅速崛起,逐漸趕上並超越了老對頭奧斯曼人和加尼沙裏部隊。終於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和1697年的曾塔戰役中,土軍兩度慘敗,帝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軍團對歐洲軍隊的全面優勢也徹底被終結。

◎ 畫中人為17世紀末奧地利軍事統帥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此畫寓意其擊敗了奧斯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