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軍功章之從攻陷君士坦丁堡到莫哈赤戰役(第2/3頁)

身為大帝,蘇萊曼一世本領確實不凡。他一出手就攻克了前幾任蘇丹始終沒能解決的兩大難關:貝爾格萊德(1521年)和羅德島(1522年)。

君主一鳴驚人,部下也不甘落後,奧斯曼行省部隊只用了5年的時間(1521-1526)就摧毀了位於匈牙利人的第一道國土防線上的大部分要塞。

但這一切都未能讓蘇萊曼滿足,他的野心是徹底滅亡匈牙利——這個號稱“基督之盾”,與奧斯曼帝國全力對抗了上百年的強國,進軍中歐,飲馬萊茵河!

◎ 蘇萊曼大帝。

1526年,機會來了。

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為爭奪意大利的控制權,爆發了第一次意大利戰爭。1525年2月24日,法軍在帕維亞慘敗於神羅軍隊之手,法王弗朗西斯一世被俘虜,在簽訂了恥辱的馬德裏條約後才獲得自由。

弗朗西斯一世惱羞成怒之余,竟冒著基督教天下之大不韙,朝奧斯曼人求援,並慫恿後者進攻神聖羅馬帝國。這正符合蘇萊曼的戰略計劃,法國—奧斯曼同盟就此達成。

要從奧斯曼來到神聖羅馬帝國,匈牙利是繞不開的。於是這個不幸的王國就此成了弗朗西斯外交政策下的犧牲品。

強大而健全的軍事體系和動員體系是匈牙利人得以與奧斯曼人對抗多年,數經慘敗卻始終屹立不倒的不二法門。但經歷了15世紀下半葉的短暫輝煌後,因為歷任國王的無能統治,匈牙利的軍事體系逐漸崩壞。小貴族們對軍事事務失去了興趣,城鎮僅由小型雇傭軍部隊負責守衛,當一次次農民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以後,就連舊式的,由農民組成的民兵組織都顯得不再可靠了。

5年前的1521年,蘇萊曼圍攻貝爾格萊德期間,匈牙利國王親自組織人馬前往救援,然而軍隊集結的速度卻慢得驚人。當援軍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居然忘了攜帶補給物資,結果這支6萬人的大軍一仗未打就在饑餓與疾病的雙重打擊下潰散了。軍事要地貝爾格萊德也落入奧斯曼人之手,給匈牙利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2年後,主教柏爾·杜蒙尼成了南匈牙利地區的軍事長官,但這名英勇的神職人員發現,舉國上下竟無人響應他的熱情號召。無奈之余,他只得自掏腰包,來加固第二道國土防線上的防禦工事。

甚至當1526年4月26日,蘇萊曼親自率軍從伊斯坦布爾出發的時候,匈牙利貴族還沒有意識到這場危機有多嚴重。規定的集結期限到來的那一天,沒有一個人來到托爾瑙的軍營報道。年輕的國王路易二世只得以身作則,親自率軍出發。但他在戰略決策上犯下了致命失誤:與兵力明顯占上風的奧斯曼人正面對決。而且在戰場的選擇上,他和自己的軍事顧問們也錯得離譜。他們決定在莫哈赤附近開戰,那裏雖是一片平原,但地面崎嶇不平,且分布有松軟、濕潤的沼澤,這很不利於匈牙利騎兵作戰。

相比匈牙利貴族的漫不經心和國王的粗疏大意,蘇萊曼對待這場戰役的態度顯然嚴肅得多,奧斯曼軍隊在129天內推進了1500公裏,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匈牙利境內。他們在進軍途中幾乎沒有遇到敵軍,因為當時匈牙利國王還在托爾瑙苦苦等待貴族們的部隊呢。結果當路易二世還沒出發的時候,奧斯曼人就已經渡過了薩瓦和德拉河,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路易二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集結了一支2.5萬到3萬人的部隊。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約翰·紮波良統率的特蘭西瓦尼亞部隊,負責守衛通往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的通道,他們的人數在8000到1.3萬人之間;路易二世親自統率的主力部隊(不包括為數眾多的西班牙、德國、捷克和塞爾維亞雇傭軍);以及另一支規模較小的由克羅地亞伯爵克裏斯多夫·弗蘭科潘所統領的約5000人左右的部隊。而奧斯曼軍隊則為5到10萬人,並擁有多達160門的加農炮。

無論是兵力、兵員素質還是裝備,匈軍都處於下風,但他們還有一個可用的優勢:精力。匈軍利用主場之便,搶先趕到了戰場,並得到了充分休整。而奧斯曼軍卻剛剛冒著酷暑完成了一次強行軍。匈軍本打算把土軍一一分割,消滅,當疲憊不堪的土軍掙紮著穿過沼澤地的時候,馬紮爾人(即匈牙利人)本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他們卻沒有乘機發動攻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很不符合騎士精神的。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匈牙利人喪失了最後也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匈牙利人的另一個毛病是抱殘守缺,沒有創新精神。他們沒有吸取法王在帕維亞戰爭的教訓,軍隊仍以重裝騎兵為主力。這一兵種開銷巨大,但在火器普及的年代卻早已顯得陳舊過時。種種失誤累加起來,匈牙利人的悲慘命運可以說在戰前就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