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年譜卷一(第2/8頁)

十一月入都,是歲始見劉公蓉於朱氏學舍,與語大悅,因為留信宿乃別。

「乙未」道光十五年,公二十五歲

公寓長沙郡館,會試不售,留京師讀書,研窮經史,尤好昌黎韓氏之文,慨然思躡而從之。治古文詞自此始。

「丙申」道光十六年,公二十六歲

會試再報罷,出都為江南之遊。同邑易公作梅官睢寧知縣,因過訪之。由清江、揚州、金陵溯江而歸。公久寓京師,窘甚,從易公貸百金,過金陵盡以購書,不足則質衣裘以益之。比歸裏陳所購廿三史。竹亭公問所自來,且喜且誡之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公聞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者幾一年。

「丁酉」道光十七年,公二十七歲

公聞瀏陽文廟用古樂,詣瀏陽縣與其邑舉人賀以南等谘考聲音律呂之源流,留兩月乃歸。過長沙,適劉公蓉與湘陰郭公嵩燾均在省城應試,相見歡甚,縱談今古,昕夕無間,留月余始各別去。

公妹國蕙出閣,適王氏,婿名待聘。

十月,公生子,命名楨第。

十二月,公謀入都會試,無以為資,稱貸於族戚家,攜錢三十二緡以行,抵都中余三緡耳。時公車寒苦者,無以逾公矣。

「戊戌」道光十八年,公二十八歲

正月,入都門,寓內城西登墀堂。

本科會試,欽派大總裁大學士穆彰阿公及朱公士彥、吳公文镕、廖公鴻荃。欽命四書首題:《言必信,行必果》。次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三題:《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詩題:《賦得<泉細寒聲生夜壑>》。公中式第三十八名進士。房考官季公芝昌。同鄉中式者五人,寧鄉梅公鐘澍、茶陵陳公源袞,尤公至好。

四月,正大光明殿復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進呈宣宗,拔置第二名。

五月初二日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

公少時器宇卓縈,不隨流俗,既入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讀書自為課程,編摩記注,分為五門:曰“茶余偶談”、曰“過隙影”、曰“饋貧糧”、曰“詩文鈔”、曰“詩文草”。時有論述,不以示人。讀書務內自毖,亦性然也。中式後,更名國藩。

八月,請假出都,與淩公玉垣、郭公嵩燾偕行。道出襄樊,舟次安陸,遇大風,鄰舟數十鮮有完者,公舟獨無恙。

十二月抵家。

曾氏自占籍衡陽以來,無以科名顯者,星岡公始督課子姓受學,賓禮文士。公遂以是年成進士,入翰林。星岡公年六十,健在。後公官至學士,堂上猶重慶。至侍郎,星岡公猶及見之。京朝官無及其盛者。公之以翰林歸也,親友踵門而賀,竹亭公治酒款客。比酒罷,星岡公語竹亭公曰:“吾家以農為業,雖富貴,毋失其舊。彼為翰林,事業方長,吾家中食用無使關問,以累其心。”自是以後,公官京師十余年,未嘗知有家累也。

「己亥」道光十九年,公二十九歲

正月,鄉裏天行痘症大作,公季妹及子楨第皆染痘殤。季妹年十歲,楨第生甫十五月也。

四月,公至衡陽。

五月至耒陽縣,謁杜工部祠堂,遂至永興。有曾紀詩者,執贄願從事,公為書勖之以學。

六月,還至耒陽。舟行出昭陽河,至清泉縣之泉溪市,還寓石鼓書院,數日乃抵家。議修譜牒,清查源流。

八月,公由邵陽至武岡州,還至新化及安化縣之藍田市。

十月,抵家。

公妹國芝出閣,適朱氏,婿名詠春。

公弟國華出繼叔父高軒公為後。

十一月初二日,子紀澤生。是日啟行北上,竹亭公、高軒公送之長沙。

十二月,由漢口行。次羅山縣,遇大雪,遂留度歲。

是歲始為日記,逐日記注所行之事及所讀之書,名曰“過隙影”。

公會式座師朱文定公士彥卒於位。

「庚子」道光二十年,公三十歲

正月,由羅山啟行至周家口,換車入都。寓宣武門外南橫街千佛庵,與同年陳公源袞、梅公踵澍聯課為詩賦。

四月,移寓澱園掛甲屯,十七日,散館。欽命題《正大光明殿賊》。以執兩用中懷永圖為韻,詩題:《賦得<人情以為田>》。取列二等第十九名。引見授職檢討。是科散館,改部屬者二人,改知縣者三人,余皆留館。

六月,移寓果子巷萬順客店,病熱危劇,幾不救。同寓湘潭歐陽小岑先生兆熊,經理護持,六安吳公廷棟為之診治。八月初病漸減,始能食粥。九月乃大愈。欽派順天鄉試磨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