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戰期間蘇聯政府的推動(第3/5頁)

[28]這樣,在科學家們的不斷呼籲和國外核研究情報的刺激下,出於對希特勒德國率先擁有核武器的擔憂,蘇聯政府終於做出了恢復戰前開始的核研究的決定,是為蘇聯政府戰時直接幹預核研究的一個重大舉措。

蘇聯科學院第二實驗室

時隔不久,1943年2月11日,莫洛托夫簽署了國防委員會第2872cc號決議,責成別爾烏辛和卡夫塔諾夫負責鈾問題研究的日常領導工作,並向蘇聯科學院原子核專門實驗室提供經常性的幫助,由“集優秀的組織者和著名學者於一身”[29]的庫爾恰托夫擔任鈾問題科研負責人並在1943年7月5日前向國防委員會遞交制造原子彈或生產鈾燃料的可行性報告,準予科學院主席團將有關研究人員自喀山調往莫斯科的原子核實驗室以完成重要的鈾研究任務,指定政府相關部委向蘇聯科學院提供各種必要的設備和材料。[30]

1943年3月10日,根據國防委員會1943年2月11日決議,蘇聯科學院副院長А.А.拜科夫和蘇聯科學院主席團秘書Н.Г.布魯耶維奇簽署了蘇聯科學院第122號決定,任命庫爾恰托夫為蘇聯科學院第二實驗室主任[31],成員包括:阿利漢諾夫、М.О.科恩菲爾德、涅梅諾夫、П.Я.格拉祖諾夫、С.Я.尼基京、Г.Я.謝普金、弗廖羅夫、П.Е.斯皮瓦克、М.С.科佐達耶夫、В.П.傑列波夫。[32]其後,第二實驗室人員逐漸擴大。1944年初,第二實驗室共有74名工作人員,其中,25人為科研人員,6人為工程技術人員,12人為工人,31人為服務人員。1944年末,第二實驗室的人數達到了100人,其中,研究人員占半數左右。到1945年末,第二實驗室已有科技人員180名。研究方向分別為:鈾—石墨反應堆——由庫爾恰托夫領導,采用擴散法進行同位素分離——由基科因領導,重水反應堆——由弗廖羅夫領導,采用電磁法進行同位素分離——由阿爾齊莫維奇領導,采用新方法生產重水——由科恩菲爾德領導,核爆炸工程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及原子彈構造技術要求——由哈裏頓領導。第二實驗室最初是在位於莫斯科佩若夫胡同的蘇聯科學院地震研究所及位於卡盧加街的蘇聯科學院普通化學和無機化學研究所兩地開始工作的,1944年4月遷入位於莫斯科市郊的波克羅夫斯科耶—斯特列什涅沃尚未完工的實驗醫學研究所。[33]

第二實驗室的成立是蘇聯政府戰時直接幹預核研究的另一重大舉措。從此,第二實驗室成為蘇聯戰時恢復的核研究中心。不過,在戰爭結束之前,雖然政府向第二實驗室提供了支持,但力度有限。核研究雖得以恢復,但並未被視為國家首要任務。政府(包括某些學者)對短期內能夠研制出原子彈並不抱有希望,只是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自主研究的平台,為他們對不斷從國外獲取的核情報進行理論驗證進而形成制造原子彈的可行性報告創造了條件。

正如前文所述,從1941年起,蘇聯便開始搜集國外核研究和原子彈研制的情報。到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蘇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及蘇聯紅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共搜集了近萬頁的絕密文件。[34]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情報機構僅在其提供的一份《美國鈾問題研究目錄》中便包括了286個項目的內容。[35]蘇聯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情報機構僅在1945年8月22日提供的科技情報資料目錄中便包括了如下諸多內容:①慢中子透射——12張膠片;②對六氟化鈾質譜儀的介紹——52張膠片;③柵格對反應堆實驗的影響——43張膠片;④對填充有四乙基鉛的蓋革計數器的介紹——16張膠片;⑤對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的概述——9張膠片;⑥對新型鑒別器的介紹——16張膠片;⑦對脈沖分析器的介紹——21張膠片;⑧快中子俘獲截面的確定——28張膠片;⑨對慢中子光譜儀的介紹——34張膠片;⑩慢中子共振吸收時釋放的能量——6張膠片;⑾關於確定慢中子源釋放的中子速度的報告——14張膠片;⑿使用磷酸鉍對48號還原物質再沉澱的研究——20張膠片;⒀確定鈾-238、釷和碘原子俘獲熱中子截面的報告——18張膠片;⒁對從釷中提煉13號物質的介紹——10張膠片;⒂對各種元素俘獲慢中子截面的介紹——92張膠片;⒃對含釷鹽等的質譜分析介紹——7張膠片;⒄獲取中子的報告——18張膠片;⒅少量測熱分析報告——3張膠片;⒆裂變的穩定產品——25張膠片;⒇核物理在醫學和生物學中的應用備忘錄——15張膠片。[36]紅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1942年獲取的情報資料共計138頁,1943年為449頁,1944年則為38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