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前蘇聯物理學家的努力(第3/3頁)

[9]

1938年,赫洛平曾這樣描述鐳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對象:“鐳研究所的研究活動集中於一個主要問題,可稱之為‘原子核及其附屬物問題’。”他把對“原子核及其附屬物問題”的研究分為如下6個方面:①基本粒子的核力和特性研究;②核反應和人工放射性元素提取方法研究;③生成大強度和高能離子束的大型裝置的設計和使用;④天然和人工放射性元素研究;⑤自然界中的核反應現象研究;⑥放射性元素和基本粒子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10]

鈾問題委員會

1939年初,德國科學家發現鈾核裂變的消息剛一公布,蘇聯科學界便作出積極響應。1939年3月7日,梅索夫斯基和А.П.日丹諾夫向蘇聯科學院提交了首篇有關核裂變研究的論文。1940年,韋爾納茨基和赫洛平向蘇聯科學院地質地理學部學術秘書斯捷潘諾夫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1939年,中子作用下鈾核裂變及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現象的發現……首次將人類利用核能的可能性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因而,我們提議地質地理學部討論鈾礦勘探現狀問題,制訂鈾礦勘探計劃,建議政府根據該計劃采取相關措施。”[11]1940年7月16日,蘇聯科學院主席團召開會議,討論成立鈾問題委員會事宜。1940年7月30日,蘇聯科學院主席團作出如下決議:①為在蘇聯科學院進一步開展鈾研究及探討利用核能的可能性,成立受蘇聯科學院主席團領導的鈾問題委員會。委員會承擔如下主要工作:其一,確定蘇聯科學院各研究所的鈾研究選題;其二,組織開展鈾同位素分離或濃縮方法的研究及對放射性衰變過程的控制研究;其三,整體協調與全面領導蘇聯科學院的鈾問題研究。②確定鈾問題委員會組成人員為:赫洛平院士,任委員會主席;韋爾納茨基院士,任委員會副主席;約費院士,任委員會副主席;А.Е.費斯曼院士;瓦維洛夫院士;П.П.拉紮列夫院士;А.Н.弗魯姆金院士;Л.И.曼德爾施塔姆院士;Г.М.克日紮諾夫斯基院士;П.Л.卡皮察院士;蘇聯科學院鐳研究所研究員庫爾恰托夫;蘇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Д.И.謝爾巴科夫,任委員會秘書;蘇聯科學院生物化學實驗室副主任維諾格拉多夫教授;蘇聯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哈裏頓。③1940年9月20日前向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提交蘇聯科學院1941年度鈾問題研究計劃。④設立國家鈾基金,組織進行鈾礦研究。為此,決定在1940年秋向中亞各大鈾礦派出蘇聯科學院勘察隊。⑤鑒於鈾問題研究需要大功率回旋加速器,建議:蘇聯科學院鐳研究所在該年內完成對正在運行的回旋加速器的改造;蘇聯科學院物理技術研究所在1941年第一季度前建造新的回旋加速器;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1940年10月15日前準備在莫斯科建造大型回旋加速器的必要材料(計劃、設計等),並列入蘇聯科學院1941年度基本建設計劃。[12]

1940年7月12日,韋爾納茨基、費斯曼和赫洛平在寫給時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的布爾加寧的信中表示,蘇聯科學家意識到了掌握新能源的重要性,已經為掌握核能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雖然在核能利用的道路上“還面臨著重重困難,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不過,我們認為,這些困難並不是難以克服的。顯而易見,如果核能利用在技術層面上得到解決,將從根本上改變利用能源的面貌。國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國外信息表明,美國和德國正在大力研究,力爭解決這個問題。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我們認為,現在已經是政府充分認識到核能利用的重要性並采取措施保證蘇聯在此方面不落後於國外的時候了。”[13]也許此信根本就未寄出,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能夠證明布爾加寧對此信作出反應的材料。

多年來,雖然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了掌握核能的重要性,已經為掌握核能付出了努力並做好了準備,但他們的積極呼籲並未引起政府應有的關注和支持,核研究仍處於純學術性理論研究階段。雖然如此,蘇聯戰前的核研究仍為日後蘇聯政府實施核計劃奠定了紮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