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前蘇聯物理學家的努力(第2/3頁)

[1]

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

1918年9月24日,列寧格勒X射線學和放射學國家研究所成立。該所的物理技術部由А.Ф.約費領導,光學部由Д.С.羅日傑斯特文斯基領導,鐳學部由科洛夫拉特—切爾溫斯基領導,生物醫學部由Л.М.涅梅諾夫領導。約費被選為該所第一任所長。該所的物理技術部後來發展成為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1902年,約費在聖彼得堡工業學院畢業後前往慕尼黑倫琴實驗室工作,並跟隨諾貝爾獎得主威廉·羅恩特教授從事科學研究。1905年,約費因對介電晶體導電性的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1915年,又因對陰極射線磁場的研究獲俄國科學院頒發的獎勵。1918年被科學院選為通訊院士,兩年後成為科學院院士。1919年,約費在母校成立新系——物理技術系,講授物理和技術,成為培養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的重要基地。[2]

1922年1月1日,X射線學和放射學國家研究所改組為三個獨立的科研機構:X射線學和放射學研究所,由涅梅諾夫任所長;物理技術研究所,由約費任所長;鐳研究所,由韋爾納茨基任所長。以約費的物理技術研究所為基礎,蘇聯建成了由14個研究所和3所工業技術高等院校組成的科研體系,共有研究人員1000多名,其中有近百人為著名學者。[3]

1920年代,物理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及核物理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被應用於電力和冶金工業。在量子力學引發物理學革命的年代,物理技術研究所是當時歐洲主要的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物理技術研究所代表了蘇聯物理學流派,培養了大批蘇聯核物理研究人才,如А.П.亞歷山德羅夫、А.И.阿利漢諾夫、Л.А.阿爾齊莫維奇、А.И.阿利哈尼楊、А.Ф.瓦爾特、Б.М.武爾、И.К.基科因、П.П.科別科、Ю.Б.科布紮列夫、В.Н.康德拉季耶夫、Б.П.康斯坦丁諾夫、Г.В.庫德留莫夫、И.В.庫爾恰托夫、П.И.盧基爾斯基、Д.А.羅然斯基、謝苗諾夫、Д.В.斯科別利岑、А.В.斯捷潘諾夫、弗廖羅夫、弗倫克爾、哈裏頓、А.А.切爾內紹夫、А.И.沙利尼科夫等。之後,他們都成為參與蘇聯核計劃的科研骨幹力量。[4]

1931年,物理技術研究所一分為三:列寧格勒化學物理研究所,由謝苗諾夫任所長;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由約費任所長;列寧格勒電物理研究所,由切爾內紹夫任所長。在約費的積極倡議下,哈爾科夫、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托木斯克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物理技術研究所。[5]

1930年代初,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開始轉向核物理研究,成為當時蘇聯主要的核物理研究中心。1932年12月16日,研究所作出成立原子核科學特別研討小組的決定,由約費擔任組長,庫爾恰托夫擔任副組長,М.А.葉列緬夫、斯科別利岑、П.А.鮑格達謝維奇、В.А.普斯托沃伊琴科、С.А.鮑布科夫斯基、И.П.謝林諾夫、М.П.布羅什切因及伊萬年科為成員。研究所責成庫爾恰托夫在1933年1月1日前制訂出原子核研討小組1933年工作計劃。1935年,庫爾恰托夫、Л.В.梅索夫斯基、Л.И.魯西諾夫等人聯合發現了人工放射性溴的同質異能現象,這一發現開辟了原子核物理學的一個新方向——原子核同質異能素的研究。[6]在卡溫迪什實驗室從事同樣研究的莫裏茨·戈爾德施米特對當時幾個著名的核物理研究中心曾做過這樣的評價:“卡溫迪什實驗室,我認為是最出色的;以費米為首的羅馬,我認為是一流的;巴黎有約裏奧—居裏等人;還有庫爾恰托夫及他的同事。他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始終認為,庫爾恰托夫是俄國原子能領域最為重要的學者,因為我曾讀過他寫的文章,他並不比我們差多少。庫爾恰托夫學派經常發表一些頗有價值的文章。”[7]

莫斯科鐳研究所

於1922年1月1日成立的鐳研究所下分地球化學和礦物學研究室,由研究所所長韋爾納茨基院士直接負責,化學研究室由赫洛平負責,物理研究室由兼任鐳研究所學術秘書的梅索夫斯基負責。韋爾納茨基曾在談到鐳研究所的基本任務時指出:“目前,鐳研究所的工作應集中於掌握核能的研究。核能是最大的能源,人類已進入核能時代。”[8]鐳研究所是蘇聯最早進行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學、放射化學及核物理學研究的研究所之一,形成了以赫洛平為首的世界著名的放射學派。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後,鐳研究所物理研究室成為蘇聯唯一的中子源制作機構,中子源為鐳研究所研究人員進行人工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化學特性研究創造了條件。同年,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根據梅索夫斯基和理論物理學家Н.А.加莫夫的提議,開始建造歐洲最大的帶電粒子加速器——作為強中子源用於生產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回旋加速器,它比美國的勞倫斯研制的加速器的功率還要大,達到了400萬電子伏。1937年3月,在這台回旋加速器上獲得了能量為2.1千電子伏的質子束,同年7月,又獲得了能量為3.2千電子伏的質子束。自1937年8月,庫爾恰托夫開始擔任鐳研究所回旋加速器實驗室主任。鐳研究所的回旋加速器有如一所學校,培養了一批傑出的核物理學家,阿利漢諾夫、М.Г.梅謝裏亞科夫、А.П.維諾格拉多夫、С.Н.韋爾諾夫等都曾在回旋加速器上先後進行過學術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