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節 番號的意義(第3/3頁)

戰鬥的第一天,第一軍的四個炮兵團(當時,按照朱祁鈺的要求,每支參戰的主力部隊都加強了一個炮兵團,而第一軍得到加強的是一個輕型野戰炮團,這樣,第一軍就擁有是四個炮兵團,其中兩個重炮團,兩個輕炮團)進行了一場簡直可以用“精彩絕倫”來形容的炮擊了。而這次,謝正卿用的炮擊戰術,正是第一軍在以前訓練中所總結出來的,最能夠有效發揮炮兵威力的戰術。

在此之前,明帝國炮兵雖然厲害,不過卻有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時候炮擊太集中了,造成了彈藥的大量浪費,而有的時候,炮擊又太分散了導致破壞力不足。不過,在明帝國的火炮技術,炮兵編制獨步天下的時候,這些問題顯得並不嚴重,至少,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可以對抗明帝國炮兵的軍隊。不過,這些問題是存在的,而且首先發現這個問題的不是衛平這樣的炮兵軍官出身的將軍,而是謝正卿這個騎兵軍官出身的將軍。

通過訓練與演習,謝正卿第一次提出了合理分配炮擊火力的理論,並且用大量的演習來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當時,第一軍在訓練與演習中,所有的炮彈都是專門供訓練用的實心彈,而第一軍的炮兵軍官也在謝正卿的理論上制訂了新的炮擊戰術。結果,通過嚴格的訓練,第一軍原來的三個炮兵團都能夠在炮擊中做到精確撒布彈藥這一點。顯然,這是實現謝正卿的新戰術的基礎。

而在這一天的炮擊中,四個炮兵團雖然單獨行動,卻接受統一的指揮,而且,他們都是按照謝正卿的新戰術,即嚴格劃分炮擊區域,通過交叉火力覆蓋,以及相鄰區域的交錯炮擊,不但能夠達到節約彈藥的目的,同時還極大的提高了炮擊效果。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區域為基礎單位的炮擊戰術,而後來明帝國的炮兵首先以坐標的方式確定炮擊諸元,也正是在這一戰術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顯然,這對炮兵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戰術革命。

當然,對於炮擊的結果,朱祁鈺是相當滿意的。在持續了一天的,有節奏,有規律的炮擊中,第一軍僅僅消耗炮彈不到三萬發,就完成了對整個大馬士革城的覆蓋性打擊。如果換在以往,對付大馬士革這樣的城市,至少需要消耗十萬發炮彈來進行覆蓋性打擊。當然,僅此一點,就足以讓朱祁鈺感到非常滿意了。

從第二天開始,第一軍就對大馬士革展開了正式進攻。除了炮兵繼續擔當主力之外,第一軍的步兵也在這一天投入了戰鬥。最初,朱祁鈺還認為謝正卿太急了,畢竟在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之前,用步兵進攻是在平添傷亡而已。不過,他很快就改變了這一看法。而在這一天中,第一軍的炮兵與步兵所表現出來的完美的協同作戰能力,簡直讓朱祁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在以往,這是第三軍最拿手的好戲,而且第三軍在戰鬥中還從來沒有表現得如此的良好。

在炮兵壓制住了大馬士革東面城墻上的守軍,並且通過縱深覆蓋打擊隔絕了其他方向上的守軍後,第一軍的步兵迅速的攻破了東城門,接著,在外圍準備好的騎兵上陣,殺入城內擴大了突破口,並且很快在步兵的協同下鞏固了城門附近的陣地。當一個裝備輕型野戰炮的炮兵團拉上去,在近距離之內支援步兵作戰的時候,大馬士革城基本上就完蛋了!

僅僅兩天的時間而已,第一軍就完成了突破大馬士革城防的作戰行動,雖然後來第一軍花了五天的時間才掃蕩了整個城區,完成了攻占大馬士革的作戰行動,但是在朱祁鈺看來,第一軍已經算得上是最厲害的軍隊了,就算把衛平的第三軍換過來,也難以在兩日之內攻破大馬士革堅固的城防!

也正是這場戰鬥,讓第一軍的官兵重新找回了作為帝國“第一軍”的感覺,而也正是從這裏開始,這支當年帝國的頭號軍團,將再次登上帝國眾多軍團王者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