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五章 戰雲籠罩

當天晚上,趙禎緊急召見蘇錦,召見之前,由晏殊杜衍等人向他通報了突如其來的消息。

就在一個月前,遼國將夏遼邊境上的二十五萬大軍悉數撤回,調集至西京大同府宋遼邊境,由西往東分布在寧遠、武州、朔州、慰州一線,加上原本就布置在南京道析津府南部易州涿州一帶的三十五萬大軍,布置在遼宋邊境的遼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六十萬之巨,幾乎是傾全國之兵了。

顯然遼人是想有所動作,這麽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不會只做做樣子,經過一年的舔舐傷口,契丹狼終於要動手了。

蘇錦聽完這個消息,也覺得很詫異,原先的估計是遼人在兩年內不敢輕易啟釁,沒想到一年零四個月,遼人便已經按耐不住了。

“蘇愛卿,眾臣的意見朕都已經聽過,眾卿家都認為遼人這回不似做做樣子,恐將犯我大宋河東路和河北東西兩路,朕想聽聽你的看法。”趙禎眉頭緊鎖,顯然有些慌了神。

蘇錦起身踱了幾步站定道:“皇上,臣贊同諸位大人的看法,如此大規模的調集大軍集結,非同兒戲;而且可以看出,遼人知道夏國不會插手,所以夏遼邊境的兵馬都撤離了,看來遼人對形勢的判斷很是清晰。”

趙禎道:“你是說夏國將會袖手麽?朕不是和夏人締結了友好條約,夏國既為大宋屬國,朕下令他們側翼進擊難道不可?”

蘇錦有些無語,趙禎有時候顯得有些呆萌,友好條約訂立的目的是讓夏國不要搗亂,而非供大宋驅使,當時便已經很明確了,這會子慌不擇言又拿這話說事,也不知趙禎是怎麽想的。

“皇上,大宋之事還是靠自己的力量為好,指望別人恐難遂願,看得出遼人是做了細究的,我大宋上下如今忙於國內建設,確實有些措手不及;但遼人未免太過自大,霸州一線,寧化代州豐州一線我大宋官兵可沒有絲毫懈怠,只是兵力對比懸殊,具體的部署我也不太清楚,杜樞密可否介紹一番。”

杜衍忙攤開地圖指著方位介紹道:“河北東西兩路從草橋關至瓦橋關益津關一帶有我永寧、順安、安肅、保定、信安五軍駐守,後方有廣信、綏遠、廣寧三軍策應,總兵力在十八萬左右;河東路代州至德保、寧化一線有靖國、永康、安遠、遼化、榮肅五軍鎮守,總兵力在十二萬之數,原本遼人在我邊境只有三十五萬兵力,我以三十萬對三十五萬固守之態自然萬無一失,如今多了一倍的兵力,恐難以承受了。”

晏殊道:“若是僅僅固守城池,或許不會有多麽難。”

蘇錦擺手道:“非也,遼人可不是夏人,遼人攻城器械跟夏人比較不可同日而語,昔日我在夏人軍中曾聽他們的將官說,他們見過遼人的雲梯,攻城車,投石機、床弩等重型機械,在前年的夏遼大戰中,夏軍可敦城一戰繳獲了不少這些玩意,如今連夏國也會仿造了,再不能以老眼光看待他們了。”

晏殊叉手道:“那倒也是,這等玩意若有心總是能無法保密,遼人既然興兵,定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蘇錦轉頭問杜衍道:“杜樞密,既知敵軍倍數於我,可曾做了應對?增援之兵到了何處?”

杜衍期期艾艾的道:“這個……還沒下決斷,故而尚未下達增兵之令。”

蘇錦一愣,伸手在案上一敲道:“這不是胡鬧麽?既知敵軍集結,還不快速應對,這算什麽?”

杜衍滿頭冒汗,支吾不知何語,渾然忘了自己才是蘇錦的上官,在蘇錦面前倒像是被呵斥的小學生一般,晏殊心中暗嘆,蘇錦已經威勢漸成,杜衍之流再不是他的對手了,也許不久之後,自己也將要讓出相位了,想到這裏不禁既是欣慰又有些黯然。

趙禎打圓場道:“蘇愛卿,是朕要聽你的意見在下決斷,杜愛卿提過增兵之事;照你這麽說,遼軍會立即開始進攻麽?”

蘇錦籲了口氣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兒道:“一般而言,六十萬大軍要想發動進攻,準備的時間起碼要兩三個月,但不排除一個月內完成準備,遼軍一個月前集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月內必會發動進攻,眼下從各州調集兵馬奔赴前線還來得及,問題是我們好像除了京城的二十萬禁軍,其他的都是不正規的廂軍了,南方狄青將軍還在和儂智高死磕,我們的兵力捉襟見肘啊。”

晏殊道:“西北二十萬大軍離得最近,可否即刻調集東進?如今夏國當不至於趁機反水。”

蘇錦眼前一亮,嘴裏嘮嘮叨叨的不知道說些什麽,皺著眉頭拿著手指在地圖上劃拉來劃拉去,忽然一拍大腿道:“皇上,晏相,杜樞密,我有一計。”

三人被他嚇了一跳,趙禎忙問:“可有退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