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九章 一盤大棋(中)

大慶殿內鴉雀無聲,在此之前,不少官員將打仗之類的話當做笑話來聽,眼下是要如何防止遼夏聯手對宋,最靠譜的方法莫過於加強邊境防禦,調派人馬增強邊境軍力,而不是什麽主動進攻之類不靠譜的瞎想。

但聽蘇錦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沒有人覺得這是玩笑話了,大家不否認蘇錦描繪的情形也許真的能讓夏人對大宋有好感,但若說因此便能和遼人作戰,心裏還是有著眾多的疑問。

“蘇大人。”一個高大的身影從官員的行列中走出,那是蘇錦的老熟人,也是蘇錦極為尊敬的一個人,升職為禦史中丞的包拯。

“蘇大人,兵者國家大事,任何想當然的疏忽都會招來滅頂之災,宋遼實力差距並不明顯,按你所說,軍力相比我大宋尚有不足,即便是皇上屈尊對夏人示好,沒有了夏國的幹擾,為大宋想滅遼還是說說而已,那可不是口頭上的逞強。”

蘇錦熱切的看著包拯,他看得出來包拯眼中的擔心,那不是無原則的反對,而是知道蘇錦如今說話的分量,或許會左右趙禎的想法,但正是因為分量太重,包拯才不得不發自內心的提醒蘇錦。

蘇錦還沒說話,倒是有人插話了:“包中丞,下官倒是覺得蘇大人的建議值得考慮,兩國大戰,兵力戰力高下自然重要,但還有更多的因素左右戰爭的結局,譬如後勤的保障,譬如士氣和膽色,譬如謀略,而再不這些因素上我大宋均占據絕對優勢,遼人剛剛損失二十六萬大軍,舉國皆哀,氣勢上降到冰點,在物資儲備上,我大宋處於絕對優勢,糧草盔甲兵器均充足精良,就連遼人自傲的騎兵,大宋也有了三萬;而且,蘇大人跟遼人剛剛交過手,從結果上來看,完全可以駕馭大兵團作戰,對敵心理上也占據優勢,這一切都是我大宋的優勢;也許蘇大人提出的先發制人之策略正得其中精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這一切的有利因素都會喪失,到那時才叫勝負難料呢。”

侃侃而談的這個人是個長臉的官員,穿著盔甲,身上居然挎著柄鋼刀,從能夠帶刀上殿的細節來看,定是禁中將軍,不過蘇錦卻不認識他。

此人是新任殿前司都指揮使黃直,本是侍衛馬軍都指揮,最近剛獲提升執掌殿前司兵馬,殿前司和侍衛司同掌禁衛軍,兩位都指揮使均是皇上最信任的心腹,人稱殿帥;這黃直一般上朝都不太說話,今日不知道為什麽慷慨陳詞了一番。

趙禎擺手道:“黃直,此乃朝政之事,你莫插言,非你職責之內事務。”

黃直有些尷尬,拱手道:“幹系大宋社稷大事,臣只是想說說看法罷了,臣也僅從軍事角度分析,免得有些大人因為不懂戰事成敗的因素而誤解了蘇大人,僅此而已,臣多嘴了。”說罷躬身回到班列之中。

黃直的一番話倒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經他這麽一分析,官員們忽然覺得也許宋遼之間開戰的話,大宋的贏面真的很高了。

“蘇愛卿,朕覺得此事需從長計議,開啟戰端不是輕易下決定的事,朕需要好生的思量。”

蘇錦恭謹道:“皇上,臣不是好戰,臣見慣沙場喋血,深知戰爭帶來的災難,如果能有避免戰爭卻能讓大宋避免未來的災禍,哪怕是曲折些,那也比打仗要好;臣不該提出這樣的辦法,臣知錯了。”

趙禎嘆道:“你也不必自責,你提出的只是個辦法而已,也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為了大宋社稷黎明,有時候不想打仗也不行,此事容後再議,朕需要好生的考量。”

群臣俯首稱是,趙禎站起身來,內侍高呼退朝,趙禎闊步下了龍座,出偏殿而去。

群臣議論紛紛的往殿外走,蘇錦的身邊圍著一群人,紛紛向蘇錦道賀,如今這位蘇大人正式進入中樞,成為兩府三司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三個部門均身居高職,倒像是個未來的宰輔人選,以前對蘇錦,更多的是因為蘇錦得皇上器重,又是晏殊的侄女婿,如今蘇錦獲得的官職和名望則是實至名歸,且不說西北四路的日漸富庶和各種驚人的傳聞,有誰能攪動遼夏兩國之間的風雲,將他們玩弄於鼓掌之上呢?

很多人都想蘇錦發出邀請,請他赴宴賞光,期望能和他攀上交情,蘇錦奉行的依舊是來者不拒的原則,能上朝的官員,自然不是泛泛之輩,即便是沒本事的官員,也必有家世背景,蘇錦是絕不會在這樣的小事上莫名其妙的得罪人的;蘇錦隨口答應,也不去考慮時間的是否沖突,但眾人也均不以為意,其實吃飯喝酒什麽的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和蘇錦夠上說話,答應了就成,去不去,何時去,都不是問題。

正熱鬧間,內侍從殿內走出,小步快跑到晏殊身邊,低聲耳語了幾句,晏殊點頭,伸手招呼蘇錦道:“蘇大人,老夫有話同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