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一章 反擊(一)

慶歷三年一年,對於大宋上下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經歷慶歷二年的糧食危機和大饑荒,整個大宋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各地盜跖匪徒流民蜂起,若非朝廷立下決斷,派蘇錦雷厲風行以揚州糧務為突破口化解了缺糧危機,慶歷三年的新年將會是悲慘的一年。

糧食危機過後,夏遼兩國聯合對大宋施壓,遼人以武力為要挾想趁火打劫敲一筆竹杠,以蘇錦富弼為首的談判團巧思妙計嚇退了遼人,緊接著元昊趁和議開啟之際欲以一場大勝在談判桌上增加砝碼,卻被蘇錦火燒大軍糧草,鎩羽而回,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上半年的驚濤駭浪沒有讓大宋這艘大船顛覆,固然是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幾件大事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參與,那便是一個彗星般崛起的新星,一個大宋人眼中的文武全才蘇錦。

但所有的這些事,都比不上另外一件事讓大宋上下震蕩談論,成為街頭巷尾永遠悄悄議論的話題,那便是以範仲淹等人發起的新政變法。

從四諫官彈劾副宰相王舉正開始,重病在身卻把持朝政的呂夷簡也隨即被彈劾落馬,郁郁而終;緊接著原西北大帥樞密副使夏竦也被彈劾免官,再接著數名碌碌無為把持重要位置的官員紛紛成為四諫官的目標而落馬。

九月裏,歐陽修、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正式擬定變法十策,除了軍隊改革一項為獲趙禎許可之外,其他九條從吏治、富國、法治三處入手,推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改革措施,明確變革的目標和細則,轟轟烈烈的頒布天下。

一時間天下大嘩,人人爭相談論新政內容,褒貶不一各持己見,贊同者彈冠相慶,若這九條能實施下來,朝廷面目必然煥然一新,大宋強國富民指日可待;而反對者則指天畫地的咒罵,這改革措施一旦實行,首先遭殃的便是在職的眾多官員權貴,他們的既得利益將大大被損害,從此將被大大的削弱特權。

以變法之明黜陟一條為例,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一改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的弊端。讓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的作風有所改變。變法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的主張,杜絕庸碌之輩時餐素位渾渾噩噩;這一條讓混跡官場的魚目混珠之輩無所遁形,大宋各地大批的官員被撤換貶謫,一時間人人自哀恍然不可終日。

再以均公田為例。公田,即職田,是大宋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供給不均導致,怎官員無法盡職盡力,變法提出朝廷均衡官員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後,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而占用均田過多的則要收回,對違反均田規格私自侵占公產的官員要嚴厲懲處;此舉一出,在職官員沒均田的基本上沒有,多占的倒是很多,其實便是變相的將官員們貪墨的均田收回,官員們自然無法接受。

再以抑僥幸為例,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徑。大宋官員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所以變法是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並無才學充任館閣要職;配合第三條的精貢舉之策,為大宋朝廷選拔出更多的人才充當朝廷要職。

這九條基本上就是蘇錦的策論十弊的翻版,讀過蘇錦殿試策論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有人藉此大做文章,說範仲淹等人拾人牙慧剽竊蘇錦所奏議,實乃不學無術之徒;範仲淹倒也能忍辱負重,雖然心裏早有這些想法,卻不知為何跟蘇錦的雷同度頗高,讓他也覺得奇怪,至於罪魁禍首蘇錦當然不會傻到出來為他開脫說是自己剽竊了他的奏章了。

變法實行的第一個月,在趙禎的大力支持之下,很是有雷霆萬鈞之勢,這裏不得不提及一事,接任外代宰相的章得象不認風頭,居然想行使宰相職權,否決了數條變法之策,頓時招致四諫官的彈劾,可憐他才過了四個月的宰相癮頭,便被迫下台。

宰相之職空缺,最佳的人選卻又遲遲不能出爐,讓人驚訝的是,樞密使杜衍居然大力推薦晏殊接任,教人大跌眼鏡;而原本便屬意晏殊為相的趙禎居然猶豫了良久,最終應其所請;更教人奇怪的是,對宰相之位勢在必得的晏殊卻拒絕擔任宰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