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零章 新能源

本是想土法煉油,無意間卻又撿到了金疙瘩,大宋人或許不會明白蘇錦此時的心情,因為這時代的百姓還喜歡用木頭燒制的木炭取暖,用柴禾稻草桔梗當燃料,石炭雖然開采,但因是未經洗篩的原煤,燃燒起來煙塵頗大,嗆人鼻目,所以並不為人所完全接受。

況且采伐掘進也頗為困難,挖掘深窟於地底,在巖石縫隙,狹小空洞中一框框的背出來也殊為不易,沒有先進的工藝為支撐,價格也頗為不菲;一個貴而廢的東西自然會被當成雞肋,所以朝廷雖然開采礦產,百姓們也偶爾買來用用,但實際上內心中並未將其視為未來極為重要的能源的一種。

而蘇錦發現的這一片露天石炭層開采的難度極為簡單,更重要的是原煤質量上乘,雜質很少,燒起來煙塵氣味都很輕微,是一片優質的原煤的產地,這更是頗為難得。

蘇錦壓抑住激動的心情,細細的考慮下一步該怎麽辦,此處地處荒僻之地,首要的任務便是要能開采並運出這些石炭,首要之務便是要開辟一條進山出山的道路,否則這些寶貝也難以得到利用,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完成。

不過人力方面恰恰是蘇錦最不缺少的,無論是鄜延環慶還是涇原秦鳳,戰亂之後都有大批的人手無所事事,建立石炭開采礦場和火油提煉礦場恰好能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兩個企業將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

而資金方面蘇錦也並不擔心,雖然最近花錢如流水,銀莊挪用的三百萬貫錢壓了一半在馬匹糧食和馬場的建設上,但這年頭人力低廉,剩余的一百多萬貫應該綽綽有余。

唯一讓蘇錦頭疼的是,自己對開采石炭完全外行,一旦表面煤層開采殆盡需要往地下掘進之時,礦道的搭建,通風,安全等問題自己一竅不通,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死傷事件,那是自己絕對不能容忍的。

當晚,蘇錦和王朝馬漢等人商議這些問題,王朝給了個很好的建議:“公子爺,咱們不會,有人會啊,咱們大可去山西河南等礦山密集之處請人來幫我們,咱們出的價錢高一些,還怕人不來?”

蘇錦被一語點醒,挖人跳槽確實是個好辦法,自己居然沒想到這一點,去別的礦山挖來幾個懂技術的人才,在他的指揮下不就迎刃而解了麽?

當下蘇錦立刻做了分工,命王朝馬漢次日各自奔赴山西河南等地,一定要高薪聘請來技術人員,而自己則趕回涇原秦鳳兩路,即刻征兆民夫前來搭建工棚開山辟道。

半個月之後,西北四路大批的閑散民夫近萬人趕到這片蘇錦命名為寶山的荒山外,在山口搭建了一排排的工棚,開始修建道路;上萬人拿著斧鑿鐵鎬開山辟路,場面極為壯觀,頗有愚公移山之勢。

蘇錦要求道路要寬三丈,起碼保證兩輛大型馬車可以相向而行,換做後世的話來說,這是一條雙向雙車道的大道,這樣一來,修建的難度大大增加,雖然很多地方都是依著山勢的蜿蜒而因勢利導,但還是有不少險要之處無法穿行。不僅僅要避開陡峭易塌方的險坡,還要用大量的石塊泥土填充山谷,工程量浩大到驚人的地步。

七月上旬,從山西同濟和河南鶴壁兩大礦山高薪請來的十余名開采技術人員抵達寶山,在看了寶山露天煤礦的礦帶之後,這些長期混跡在石炭礦場的老油條們也不禁咂舌驚嘆,這裏的石炭無論質量和儲量均屬上乘,這位蘇大人給這座山起名為寶山確實名符其實。

而與此同時,道路的修建卻教人心焦不已,進展的頗為緩慢,雖然上萬人辛勤勞作揮汗如雨,但是近一個月的時間,抵達煤礦礦場的十余裏道理每天只能以幾十米的速度前進,嚴重拖慢了礦山開采的時間,道路不通,所需的木料磚石根本運不進去,也無法開始進行開采。

蘇錦著急了,看著每日百姓們累的灰頭土臉的摸樣,他也明白,大家盡力了,七月伏天,正是最熱的時候,每天窩在無風的山谷之間,在太陽下爆射五六個時辰,這種滋味可想而知;而蘇錦除了給他們加些工錢,給他們吃些好的飯菜之外也只能幹著急了。

一日傍晚,蘇錦到工地上巡查,行到最前面的道路盡頭的時候,上百民夫正對著一個橫亙在面前的十幾丈高的巖石發愁,要鑿開這塊巨大的巖石起碼需要十天時間,而且還必須是從中間硬鑿出一條通道,人多也沒用;眾民夫哀聲嘆氣咒罵不已。

一名須發皆白的老漢坐在巖石上搖頭道:“這石壁要鑿穿實在太難了,要是有神仙到來就好了,以開山劈石的仙法一掌便把它打碎了,哎,蘇大人急的團團轉,我們也不是神仙,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