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五章 戰備(二)

一失足成千古恨,本是勸說百姓們撤離渭州,其結果竟然恰恰相反,西北苦寒之地的百姓們頗有瘦硬之骨,越是讓他們遠離危險逃生,反倒越是激起他們的彪悍之氣。

蘇錦堅持,百姓們更堅持,忙活了半天,竟然無一人在遣散名冊上登記,叫蘇錦撓破了頭皮。

“一旦城破,你們難道忍心見到你們的妻女遭受西賊蹂躪塗炭不成?簡直糊塗。”蘇錦怒了。

“城破之時大夥兒跟著府尊大人一起殉城罷了,留給西賊一座死城,他們又能如何?”百姓們高叫道。

“不成,十多萬條性命,你們這是讓我蘇錦留萬世罵名麽?本來還有守住的希望,你們這般鬧騰,本府必然要分心照顧百姓,這是必敗之局了。若因此城破,你們要負上責任的。”

蘇錦開始誇大其詞恐嚇,但很快便被眾人識破,有人叫道:“大人,您也別嚇唬我們,我等雖然不是軍隊,但也能幫上忙,搬石頭往城下砸,這事總能幹吧,咱們三個頂一個,便等於渭州城多了三萬士兵守城,贏面應該更大才是。”

蘇錦撓頭不已,看著身邊眾人道:“怎麽辦?你們給拿個主意啊,我這嗓子都快啞了,渭州城難道出犟驢麽?怎麽碰上這幫子不聽話的。”

葛懷敏笑道:“蘇大人,百姓也是一片好意,都是想協助大人守城罷了。”

蘇錦斥道:“你是身經百戰之人,當知打仗不是兒戲,數萬老弱婦孺在城中,戰事一起便會亂作一團,到時候誰有精力照顧?”

葛懷敏忙拱手道:“大人,可以跟百姓們打個商量,老弱婦孺可以撤出城外,青壯漢子可以留著協助守城,本來守城之時便需要有民夫搬運器具兵器運送箭支做飯燒水,就算是遣散也不可能全部遣散走,還不如折中一下,沒準真的可以助一臂之力呢。”

蘇錦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雖然明知即便青壯年百姓也不能跟訓練過的士兵相提並論,但現在還有眾多的準備工作要做,可不能在這裏扯皮。

“諸位鄉親!”蘇錦舉手高聲道。

人群靜了下來,蘇錦道:“諸位的一片精誠愛國之心,本府深為感動,但打仗不是兒戲,我不能讓大家跟著去送死;不過本府也明白大家的心情,所以本府退讓一步,準許青壯百姓留下協助守城,但老弱婦孺必須立即撤往他處,這是最後的底線,若諸位不答應,我便即刻下令放棄渭州,率軍退守原州。”

百姓們見蘇錦態度堅決,也只能答應,婦孺們在城中,便是百姓自己也會覺得分心,應該說這是最好的辦法了;眾人紛紛答應,於是蘇錦下令,年紀十八到四十之間的青壯可參與守城,家中獨子者不在其列,其余人等盡數撤退。

一番紛紛亂亂之後,傍晚時分終於將兩撥名冊填造完畢,城中百姓九萬六千余人,符合條件的只有兩萬七千人,其余近七萬人均不合條件,蘇錦松了口氣,總算是大部分的百姓將被撤離,留下的兩萬七千人正好作為後勤民夫使用。

蘇錦命葛懷敏將民夫們整編起來組建成民團,每百人選出隊長一名,每十隊選出團練一人,副團練一人,再設立民團團長一名,命王朝為正,馬漢張龍趙虎三人為副共同協調管理。

當天晚上,蘇錦命王朝將民團的職責分派下去,有負責燒水做飯的,有負責運輸軍資的,有負責城頭搬運的,有負責搶修工事的,總之各負其責井然有序。

到了第二天的一早,府衙公差開始按照遣散名冊上的名單聚攏撤離百姓,巳時時分,幾隊長長的隊伍開始緩緩撤離,眾百姓痛哭失聲,不斷回首看向渭州城高大的城墻,依依不舍之情溢於言表,留守的青壯漢子們也默默垂淚,此一去也許便是生死離別之日,誰也不知道未來還能否見到家人,但所有人都懷著重逢的希望,期盼此戰能勝,那便還有相見之日。

其後幾日,蘇錦下令各處城防再次加強,雖然似乎並無加強的必要,但人們還是自發的將城墻加高,將城垛加寬,好像每夯上一塊土便讓勝算多了一分。

北城門外的甕城也勉強竣工,蘇錦對它並不抱希望,不過既然大戰來臨,總是期待能起上點作用。

秦州支援的大軍也在七月二十七日進城,領軍的將領是韓琦手下的得力幹將隴州知州景泰,此人雖是文官出身,但言談舉止皆有大將之風,跟蘇錦也很是談得來,到達的當天便提出要立即在渭州北的定川和劉燔堡兩座小寨駐兵攔截,這兩座小寨本已廢棄不用,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一東一西鉗制住南下的山口。

蘇錦覺得很有必要,正如他所想的,沿途阻撓西夏軍隊,延緩他們的進攻打擊他們的士氣正是心理戰的開始,而且此兩寨的戰略位置重要,也能大量殺傷敵軍,挫其鋒芒;但是讓蘇錦猶豫不決的是,一旦此兩寨駐紮兵馬,必然有去無回,在十萬大軍的傾軋之下,生還的希望及其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