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零章 問策(中)

“減餐令從出發點來說無可厚非,災荒之年本應勤儉節約節省糧食,即便是豐收之年,草民也認為該保持居安思危之心,積極屯糧備荒備戰,此應為基本之國策才是。”

晏殊皺著眉道:“既如此,你為何卻說此舉是荒唐之舉呢?哎,你呀,還是嫩了些。”

蘇錦朝晏殊拱手一禮道:“晏大人,在下今日之言純出於肺腑之中,無一絲一毫不敬之意,適才我見皇上喝的蓮子百合湯中僅有蓮子三兩顆百合二三片,心中著實感動,聖意拳拳,純為社稷著想,怎不令人敬重。”

趙禎面色稍霽,溫言道:“朕受先皇之托,接手我大宋江山,萬裏沃土、千萬子民需要朝廷來庇護,自然不敢掉以輕心,些許果腹之苦倒也算不得什麽。”

蘇錦臉色感動,正色道:“皇上一片好心,但好心也可能辦了壞事。”

晏殊正待呵斥,趙禎伸手制止道:“讓他說下去,朕不聞真言久矣。”

蘇錦鞠躬以謝,同時對晏殊投去歉疚的目光道:“晏大人,在下並非拆你的台,大人既然舉薦在下,皇上又問及此事,豈敢有所保留,今日便將腹中之語和盤托出,妥與不妥皇上和晏大人待聽完在給草民評價處罰不遲。”

晏殊嘆了口氣,‘幽怨’的看著蘇錦,話說到這個份上,也沒什麽好講的了。

“皇上,晏大人,草民所言之勤儉節約可不是這減餐令,民以食為天,自前朝李唐以來,一百多年過去,百姓們都已經習慣一日三餐,哪怕是青菜豆腐、鹹菜疙瘩只要能混的一肚子飯食便算是平安喜樂,如今忽然只允許吃兩餐,習慣難改也就罷了,肚子餓可是實實在在的,別的不說,草民自打這減餐令下達之後,為了體諒朝廷疾苦,也每日只早晚兩食,以前食飽穿暖,今日卻時時饑餓,這種感覺真的很不好,嘴上不說心中也頗有怨言。”

趙禎和晏殊默然不語,他們其實也有同感,肚子吃不飽總讓人有一種挫敗感,好像所做的一切都沒什麽意義一般。

“草民是百姓,草民的感受相信天下百姓大部分都有,節儉沒什麽不好,但往往就在這張弛之間的‘度’上不太好把握,要麽流於形式,要麽矯枉過正,此番減餐令便是這二者的集合,既流於形式,也矯枉過正。”

趙禎探首道:“此話怎講?”

蘇錦道:“既然有法令要頒布,就要有配套的監督獎懲措施,還要有專人督促進行才是,這些都有麽?都沒有的話那麽靠的便是自覺了,天下間有哪一件事情是靠自覺能完成的?人人向往桃花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但是誰見過麽?陶潛的《桃花源記》最後還不是連路都找不到麽?這說明這種理想化的社會只存在於縹緲之中,或說根本在現實中沒有,然則皇上可以派人去看看外邊,酒樓中依舊三餐開張,百姓家中依舊三餐夥食,即便是我那趕車的車夫也會在中午跑去街上買十幾個包子回來吃個痛快,這樣的減餐令還有什麽意義?”

趙禎若有所思,問道:“朕之所以沒有強制實行,是因為本來就不想強迫民意,這些朕是早就料到的。”

蘇錦道:“皇上的意思我懂,省的一點是一點,只要能緩解哪怕是一丁點的危機也是好的;但是朝廷珍而重之的發布減餐令卻又落得這樣的結果,豈不是有損皇上威信,有損朝廷威嚴麽?”

趙禎道:“你的意思是要有配套的動作,不能自覺執行的便強制執行是麽?”

蘇錦搖頭道:“非也,草民的意思是這減餐令應該廢除掉。”

趙禎睜大眼睛道:“廢除?萬萬不可,未到期限如何可廢?此舉同樣有損朝廷威儀。”

蘇錦道:“這便是我說的矯枉過正了,適才我說的是現象,現在草民給皇上說說減餐令的最大弊端在何處,這也是草民建議將這項詔令廢除的主要原因。”

趙禎已經沒法不聽下去了,於是點頭道:“坐下說,朕聽你說的倒是有幾分道理。”

蘇錦謝恩落座,繼續道:“皇上,減餐令出來的時機實在是個敗筆,若是尋常年月,皇上為弘揚節儉之風每年弄一個月的減餐活動,反倒效果會更新奇更好,但當此之時,卻有些不妥。”

趙禎搖頭道:“當此荒年,怎可說時機不好,正是恰當的時機才是。”

蘇錦道:“皇上,莫怪草民直言,這時機絕對是最差的時機,弊端有二,試為皇上分析一二。”

趙禎微笑道:“你且說說看,錯了也恕你無罪。”

蘇錦道:“多謝皇上,小的弊端且不談,大的弊端有二,此二弊端或可動搖社稷江山。”

晏殊實在忍不住道:“休得聳人聽聞,這般誇大其詞作甚。”

蘇錦笑笑道:“晏大人勿惱,聽在下說給您聽,這兩大弊端一則外患,二則內憂,內憂外患一起發作,形勢不容樂觀;所謂外患則是西北之戰事,在下雖草民一介,但時時心系大宋榮辱,西北元昊軍和我大軍對峙四年,直到如今方戰事稍息,雙方將養生息各自待機而動,而皇上這減餐令一出無疑是在一觸即發的平靜中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