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龍、拉車龍和肉龍(第4/4頁)

孟老師接著講洪水:“《尚書》裏說:‘洚水警告我們。’什麽叫‘洚水’呢?就是‘洪水’。”

——孟老師這點真不錯,遇到教學難點,知道給講解一下。

聽孟老師接著說:“大洪水的時代,好在出來個大禹,他疏通河道,讓水都流到大海裏去,把蛇和龍也都驅趕到草澤裏去。長江、淮河、黃河、漢水,都順著河道有序流動,不再泛濫成災了。艱難時世終於過去了,害人的鳥獸也沒有了,人類這才能來到平原居住。”

——大洪水的傳說到底是真是假,這可是個有趣的問題,很多古老民族都有大洪水的傳說,難道幾千年前真有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嗎?

這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古人都會選水邊生活,自然容易遭遇水患,如果有幾個古文明是發源於高山和沙漠,恐怕就不會留下什麽大洪水的傳說了。但是,就大禹治水來說,那時候中原一帶的水系確實比現在要發達許多,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前文不是說過河南當初的氣候就像今天的南方熱帶一樣嗎?

我先說一個比較近的水系變遷。我所在的北京現在據說是個缺水城市,其實以前北京的水是很多的。誰要是住過北京海澱區,可能知道這邊的水面稍微大一點兒的大概只有個昆明湖,其實海澱之得名,又是“海”又是“澱”,一看就是個水鄉,不應該是現在這副模樣。

至少在明朝,現在的海澱地區還是泊連泊、水連水,清華園就是那時候建的,所有者好像是叫李偉,是個皇親。明朝好治園子的還有一對人稱“大小米”的書法家,這是祖孫倆,他們家有三個好園子,記得其中有兩個是在海澱,其一直到現在還大大的有名,就是北京大學裏的那個勺園。為什麽叫勺園呢?據說本意是“取海澱之一勺”,這也可見當時這一帶是以水為主的。現在的北京已經無法想見當初的樣子了,而這個“當初”還無非是在明朝,沒多久之前,要是把時間倒推到三皇五帝的時代,中原大地還真難想象是什麽樣子呢。

從一些不大可靠的古籍裏看,黃河流域當時到處是水,大多都是黃河的支流,遠較現在為多,而且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一年十二個月,哪個月下雨都不奇怪。

另外,除了支流眾多之外,湖泊也超級多。現在山東有個菏澤,這個地名可能由來很古,既然名字叫“澤”,當初也少不了水,類似的可疑之地還有很多,就一地論一地或許有搞錯的時候,但普遍而言,湖泊遍地總是錯不了的。

還有一證是:古人多選擇在高坡居住,像丘、阜、京這類地名就都表示高坡。那,為什麽要住高坡呢?八成就是怕被水淹了。《孟子》後文還會出現一句名言,叫“得乎丘民為天子”,什麽叫“丘民”,從字面看,就是住在高坡上的老百姓,而“丘民”一詞自然是指稱全體老百姓的,猜一猜,也會想到古人大多都是住高坡的。

專家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考證,有從古代動植物入手的,有從蠶桑業的發展入手的,有從青銅器的銘文入手的,也有從各類典籍入手的,反正線索多多,證據多多。

我就琢磨過:當年我們老祖宗寫字用的是竹簡,可他們的根據地是黃河流域啊,是中原地區啊,哪裏來的竹子啊?李安拍《臥虎藏龍》竹林那場戲,好像沒聽說去河南選過外景地吧?所以呢,也許當時的中原遍地都是竹子,嗯,不知道是不是遍地都有大熊貓?

這個問題在書裏也是有線索的,具體出處我就不說了,反正漢朝以前北京、山東、山西這些地方應該確實盛產過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