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實在不容易(第2/5頁)

孟子這時候正在他的鄒國老家呢,聽然友這麽一請教自己,立刻擺出權威人士的派頭:“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嘛……”

“啊,嗯,是什麽呀?”然友著急地問,“您倒是快點兒說呀,我這來回一趟路也不近,您要再蘑菇,我們老主公的屍體都得熬成化石了!”

“哦,好,”孟子點了點頭,“在滕國仁政精神的感召下,在滕國全體人民的一致努力下,在……”

“嗯,快往下說啊!”

“在這個,在這個春暖花開而又秋高氣爽的美好季節裏……”孟子搖頭晃腦拉著長音。

然友摸了摸後腦勺:“這到底是什麽季節啊?”

孟子接著說:“……滕國重臣然友不遠千裏,深入到鄒國,親自來到我的家中……”

然友心中暗挑大指:罷了!怪不得孟子名氣這麽大,怪不得我們世子這麽崇拜他,他這口才可真是超一流啊!

孟子心裏卻正在叫苦呢:我得趕緊想轍啊!我什麽時候主持過諸侯的喪事啊,這不是難為我嗎?可孟子表面上還不能表現出來,還得裝權威,只好一邊拿些雲山霧罩的閑話拖拖時間,一邊飛速地在腦子裏琢磨著辦法。

“哎,”孟子想出了什麽,趕緊說,“照我看呢,你們要以堯舜的偉大思想武裝自己,排除萬難,不辜負滕國人民的重托,堅決辦好葬禮……對,就這麽辦!”

“好!”然友很激動,“說得好!說得太好了!我們就照著您的話去辦!”

然友籲了口氣,總算可以回去交差了,滕國還一大堆事等著自己呢。正要告辭,然友突然覺得什麽地方不對,想了半天,才站起來又坐下了。然友問:“孟老師,我怎麽隱隱約約覺得好像還缺了點兒什麽似的?”

“哦,”孟子應了一聲,想了想,說,“這樣,再加一條:關於滕定公的去世,請世子當即責成有關人員,一定要嚴把衛生關,杜絕此類事故的再次發生!”

“好好好,我記下了,我記下了!”然友如獲至寶。

可沒過一會兒,然友又有點兒含糊了,“孟老師啊——”

“啊?”

然友慢慢吞吞地說:“可是,人總是要死的,這是杜絕不了的啊!”

“哦”,孟子應了一聲,“這個嘛,對了,你是不是得趕緊回去了?再晚可就趕不上末班車了!”

然友連忙起身,笑道:“謝謝孟老師關心。今天我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獲益匪淺,獲益匪淺,真是學到了不少東西!”

孟子也起身行禮,“客氣了,您太客氣了,呵呵。”

然友突然一頓,歪著腦袋,說道:“可仔細這麽一琢磨,怎麽又好像什麽都沒學到呢?”

“哦——”孟子一怔。

然友嘆了口氣,又坐下了:“末班車趕不上沒關系,我可以借您學生的自行車走,可是,這滕定公的喪事,您還是得再給出出主意!”

“還要出主意?”

“對,還要出主意!”

孟子想了想,終於想起了什麽:“辦父親的喪事嘛,世子應該自盡!”(親喪,固所自盡也!)

然友直聽得後脊梁竄涼氣:“您的意思是,讓世子自盡,然後我們把他們爺兒倆的喪事一塊兒辦了?”

孟子點點頭:“嗯,省得以後麻煩!”

“啊——”

孟子微笑:“坐穩了,別緊張,你錯解了‘自盡’這個詞的意思。”

——孟子所說的這個“自盡”,各家的解釋稍有分歧,但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自我盡力”,或者是“自動盡力”,不管怎麽樣,反正別看見“自盡”兩個字就以為是“自殺”。

孟子搜腸刮肚,可算想出了前輩曾子的一句名言。曾子據說是得了孔聖人孝道的真傳,是這個領域裏專家中的專家。孟子說:“曾子曾經說過:‘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依禮侍奉父母;父母去世之後,要依禮埋葬和祭祀父母,這就可以說是盡到孝道了。’”

這句話可是儒家的一句經典名言,《論語》裏就有的,原文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不過《論語》裏說這是孔子說的。

具體誰說的倒不重要,反正大家都是儒家一家人,很可能是曾子得了孔子的真傳,然後又把孔子的一些大道理傳給後學,又被孟子學去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講孝道,這簡短的一句話就是孝道的一條最高綱領——不是說嗎,做到“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可謂孝矣”,就在孝道一項上及格了,達標了。

——哦,真有這麽簡單嗎?

做到這麽三點就能說是孝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