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版秦檜

孟子這段“力”與“德”之辨、“王”與“霸”之辨確實在歷史上不容易找到有力的例證。如果說歷史也不外乎人情,我們所能夠看到的更多的例子卻是“力”與“利”始終在主宰著一切。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它僅僅是作為一個美好的政治理想存在於歷史證據並不充分的上古時代。

但我們也絕不能因此就說“以德服人”的例子是完全沒有的,事實上,它們並不算少,不過通常僅僅是浮現在事件的表層,就像是波瀾之上的華麗泡沫。再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德”與“利”的界限往往並不是那麽鮮明的。

有一段廣為大眾熟知的歷史很有意思地說明著這個問題,嗯,讓我們看看漢朝和匈奴的關系。

先說一個小問題,“匈奴”是什麽意思?

沒人知道匈奴人在母語裏對自己的國家怎麽稱呼,“匈奴”這個詞其實是漢人對他們的稱呼,或許帶有音譯的性質,但這兩個字無論如何也是含有蔑視色彩的,把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窮兇極惡的奴才”。所以,漢朝將領如果像現在一些電視劇所表現的那樣稱呼這個草原上的對手為“大匈奴”,應該說是不合人情的,因為這稱呼相當於“偉大的窮兇極惡的奴才”——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人稱呼日軍為“小日本”“日本鬼子”,你能想象《地雷戰》裏鄉親們報信的時候不是說“鬼子進村了”而是說“大日本皇軍進村了”會是什麽感覺?

漢朝和匈奴最初的接觸是失敗和屈辱的。漢高祖劉邦戎馬半生,平定了天下,結果率三十萬大軍和匈奴作戰卻吃了大虧,連自己這個皇帝都險些落在匈奴人手裏。《漢書》記載,劉邦在平城陷入了匈奴的包圍,一連七天,眼看著沒有突圍的希望了,高級智囊陳平想出了一條妙計,對劉邦說:“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劉邦一聽,嗯,主意不錯,就聽你的!於是妙計成功,突圍而去。

到底陳平出的是什麽主意呢?《漢書》沒有記載。《漢書》這一段的原文是:“為匈奴所圍七日,用陳平秘計得出。”後人當中,有些人讀《漢書》讀的是不帶注釋的版本,覺得陳平這人很神秘,更想不通在當時如此的絕境之下到底要怎樣的秘計才能脫身而去,於是就很容易把陳平給神秘化了。注《漢書》的應劭在這裏倒有個解釋,說陳平找來畫工,讓他們畫畫——很神秘吧,馬上就性命不保了,怎麽還找人畫畫呢?

畫工畫的是美女。陳平派人把美女圖給冒頓單於的老婆送去,說:“瞧見我們漢朝的美女沒有,你們要是再不解圍,我們就送二奶給你老公!”

這一手可把單於的老婆嚇怕了,趕緊找單於吹吹枕邊風,再加上另外一些因素,劉邦這才揀回了性命。後來有學者解釋為什麽《漢書》不記載這條妙計的具體內容,原因是:太下三爛了,沒法說。也是,這主意更像是韋小寶出的,管用得很,就是上不了台面。唐代大史家劉知幾議論《漢書》,就拿過這個例子說事,說是如此重要的一條計策,卻不把內容寫清楚了,實在不應該。劉知幾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那麽,對於漢朝來說,匈奴問題該怎麽處理呢?

以德服人吧,沒那麽高的德行;以力服人吧,沒人家力氣大。怎麽辦?有辦法——以色服人。和親政策就此開始。

劉邦死後,又發生了一件著名的外交事件。冒頓單於給劉邦的老婆呂後送來一封信,信上說:“我是北方一個寂寞的君王,你是南方一個新寡的皇後,我們這兩個不快樂的人不如互通有無吧——我們結婚吧!”

電視劇《漢武大帝》裏,年輕的漢武帝回顧歷史,讀到了這封信,直氣得渾身發抖。的確,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匈奴對漢朝莫大的侮辱,當事人呂後據說也被氣得不輕。但人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拿自己時代裏的習慣觀念去套古人。單於是否真的存心侮辱呢?恐怕還真不一定。匈奴的習俗和漢人不同,漢人最難想象的是:匈奴人一死,死者的兒子要把自己親娘之外的娘娶作自己的老婆——如果不這樣做,那才是不道德的。所以,匈奴既然認為自己和漢朝是兩個對等的政權,那麽,匈奴的單於娶漢政權皇帝的遺孀這也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單於這封信雖然帶著明顯的政治意圖,但要就此來說他是存心侮辱、挑釁,倒也未必。

呂後看了冒頓單於的來信,雖然氣得不輕,但很快便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恢復了冷靜——朝中雖然也有激烈的主戰派,但主和派的思路最終說服了呂後。呂後給冒頓單於回信說:“我都是個醜老太太了,你就別瞎忽悠我了,還有,我們漢朝對你們可挺夠意思的,你們還是別找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