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錯了還是《孟子》錯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說:“打著仁義的幌子,靠著武力的底子,這樣的人是能夠稱霸的,要稱霸,一定要有很強的國力。靠的是道德的底子,走的是仁義的路子,這樣的人是能夠稱王的,要稱王,倒不需要有多麽強大的國力作支撐。商湯王起家的時候,不過才小小七十裏方圓的地盤;周文王起家的時候,地盤也不過方圓百裏。以力服人的,別人不會心服,表面上服了你,那是因為胳膊沒你粗;以德服人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又來一個成語),就像孔門七十弟子對孔子的心悅誠服一樣。《詩經》上說:‘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沒有不服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孟老師這一套“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翻來覆去地說,到現在也不知說了第幾遍了。我們聽得煩,有些古人聽得也煩,明清易代之際的大宗師顧亭林就出來挑過刺兒:“孟子的論據恐怕不太紮實呀!周人當年從王季伐諸戎開始,地盤越滾越大,到周文王接班的時候,地盤更像氣球一般吹起來了,河套以西全是他們的。相比之下,商紂王的直轄地無非是河南殷墟那麽一點點,支持他的勢力也無非是那些東方諸侯。周武王的勢力比老爸周文王還大,要想滅掉商朝根本就沒什麽難的。”

顧亭林不愧是一代宗師,這段質疑,可謂釜底抽薪:既然論據站不住腳了,那論點也就犯不著去駁了。

但是,顧亭林到這裏還不算完,他接著質疑孟子所謂的“以力服人”和“王不待大”。顧先生說:“難道周文王他老人家當年就沒有過以力服人的嫌疑嗎?”

看看顧亭林的險惡用心,居然膽敢質疑聖人?!周文王可是儒家政治標榜的聖王啊!

顧亭林身當明清易代之際,明帝國的正統顧不上去管他,清政權也正忙得不可開交呢。

顧亭林可不是隨便說說,他是帶著有力證據的,“《尚書》裏有過記載,說是周武王結束了牧野之戰,定鼎中原,各個諸侯國裏面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趕來京城向他朝拜。周武王對大家作了一番重要講話,其中說到老爸周文王的時候,有‘大邦畏其力’這樣的話。嘿嘿,這可是儒家重要經典《尚書》裏記載的話喲。”

顧亭林引用的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全句是“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意思是說周文王當權的時候,大諸侯國畏懼他的“力”,小諸侯國感念他的“德”,也就是說,實際情況並不像孟子在這裏指出的那樣,“力”和“德”是截然對立的,周文王不是完全用“德”而不用“力”,而且,畏懼於周文王的“力”的還都是那些大型諸侯國,這足以說明周文王的“力”有多麽強大了。

顧亭林這一質疑,可讓一些儒家學者很不高興了:不對,顧亭林一定說錯了!

來,捋胳膊,挽袖子,拿磚頭拍死顧亭林!

可是,大家夥兒真到拍磚的時候,卻忽然發現這磚頭還真不容易拍。為什麽呢?

如果顧亭林是依據法家典籍、道家典籍,乃至考古證據來作的論證,那都沒什麽好猶豫的,磚頭如雨下,拍死他!可是,顧亭林是依據儒家的一部典籍來攻擊儒家的另一部典籍,這就讓人為難了。也就是說,如果你說顧亭林批《孟子》批錯了,那你就必須承認顧亭林用作論據的《尚書》寫錯了。哎呀,這可怎麽好呢?《孟子》是經典,《尚書》也是經典,《孟子》不會錯,《尚書》也不會錯,可這兩者在這一點上又確實存在沖突,存在矛盾!

怎麽辦?

需要一種解釋,證明《孟子》沒錯,《尚書》也沒錯,這兩者間所謂的矛盾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矛盾,只不過是顧亭林理解錯了。

——要能把這樣的論證說圓了,實在不容易,如果換了是我,肯定沒轍。但聰明人有的是。有人說:“《孟子》這書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就在前文裏孟子就說過:‘文王猶方百裏起,是以難也。’(這句話就在‘公孫醜篇’的第一節,我們已經遇到過了。)這就是說,周文王剛剛起家的時候確實是百裏之地,這可不是說他後來發達了以後土地還只有這麽大。所以呢,《孟子》這書是很完備、很嚴謹的,只有把前後讀得能夠貫通了,才能夠領會得曉暢無礙。”言下之意是批評顧亭林讀書不細致。

這是從《孟子》內部找證據,還要從外部再找些證據來。這也不難找,“《史記·平原君傳》,毛遂說過:‘我聽說,商湯王靠著七十裏的地盤稱王天下,周文王靠著百裏地盤臣服諸侯。’還有,嗯,《荀子》裏有,《韓詩外傳》裏也有,《新語》裏也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