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時俱進(第2/6頁)

那麽,如果你學了郭巨,挖坑挖到三尺深了,正盼著金子出現呢,可除了蚯蚓什麽都沒有。這個時候怎麽辦?——那就只好真埋兒子了。

我前面已經講了,大眾型思想的發展軌跡是有跡可尋的,到郭巨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所謂儒家孝悌之道已經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有民間迷信的影子,有民間勸善文的影子,有庸俗化佛教的因果報應的影子。這個問題後文裏還會遇到的。

我們拿二十四孝來對照一下孔孟之學,這真是孔孟的孝悌之道嗎?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是儒家後學們對孔孟思想所做的“與時俱進”的工作把它給“極端化”了,魯迅批判的那些東西正是這個極端化的頂峰產物。我的感覺是,孔孟之道如果說是套在人脖子上的一條繩索的話,那這條繩索本來是相當寬松的,相當人性的,你在裏面喘氣有時會覺得不大舒服,可大體上還是沒什麽生命危險的,你要去殺人放火的時候才發現被繩子攔了一下。可後來呢,這繩索就越勒越緊了,直到緊得讓人沒事待著的時候也呼吸不暢了。

剛剛我們既然談到了刺客豫讓,那就再拜托這位仁兄從方才的話題裏出來,到我們現在的這個話題裏來繼續發揮作用。

先問問大家,對豫讓這人有什麽看法沒有?

做人做到他這份上不簡單吧?

換你你能做到嗎?

反正換我我不行。我這人膽小怕事,既然老大都玩完了,咱這做小弟的雖然痛心疾首,可一想想八十老娘和八個月的孩兒,唉,先解決下崗之後的再就業問題吧。

我想得也沒錯吧?下崗也不能怨趙襄子吧?就算怨趙襄子也沒用對吧?趁著年輕還有把子力氣,找個夜總會當打手去總還是有機會的,畢竟還做過智伯的小弟嘛!

大家看清楚了吧,我,就是這號人!

如果孟子知道我這樣,也不會說什麽,他前面不是說了嗎?沒有產業了卻還有道德操守的,只有“士”才行,嘿嘿,我不當士了,我當“民”去,沒有產業了就不顧道德操守了,因為我是“民”,所以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孟老師是個很通情達理的人,不會跟我過不去的,說不定還會給我介紹個職業培訓中心讓我去學學家政服務什麽的呢。

可是,當歷史發展了,社會變啊變的,後儒們越來越牛了,別說對我這號人,就連對豫讓豫大哥也有微詞了——小豫,你做人還湊合,不過離儒家標準那還差得遠呢!

吃驚不吃驚?做人做到豫讓這份上,還僅僅是個“湊合”。

那,這話是誰說的啊?有確實出處沒有啊?別急,我當然有出處、有證據。

我這個證據一點兒都不冷門,可能誰都看過,說不定你們家現在就有。

這就是學習古文的入門書:《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這本書很有意思,要學點兒古文呢,它是入門書,同時呢,也是文學,也是歷史,尤其是,除了清朝之外,歷朝歷代都收有文章,所以如果順著讀下來,還能讓人從中約略感覺一下各個時代社會風氣的變化。如果我現在講的這個《孟子》有人愛看,我還真想以後有機會照著這個風格把《古文觀止》從頭到尾順它一遍。嗯,不扯遠了,《古文觀止》明朝這部分收了方孝孺的一篇《豫讓論》,是專門來討論豫讓的。

有人可能會挑理了,“你不能隨便在通俗讀物裏拽個人出來就讓他代表當時的儒家說話呀,這個人得是有代表性的,有公信力的。”

這話說得不錯,如果我把孔乙己說過的蠢話展示出來,說是讓大家看看魯迅時期的儒者有多丟人,呵呵,這肯定是不對的。李白還寫過很糟糕的詩呢,可我們得拿他的優秀作品來說事啊,那些才是能代表他的。

那就看看方孝孺夠不夠資歷。

呵呵,論地位,方孝孺在他同時代儒者當中穩坐頭把金交椅,毫無爭議。

論名氣,方孝孺名滿天下,眾人皆知。

論學問,這個嘛,我只能說我個人看法了,我認為,方先生的學問實在了不起,是我很佩服的。我前邊說過,不少後世的儒學名家都沒什麽幹貨,盡玩虛的,可方先生是真有幹貨的,而且深刻得很。

方孝孺在現代人眼裏,大家一般知道他好的一面是氣節了得,寧被朱棣滅了十族,就是不屈服(其實誅十族一事未必如此,是有爭議的,但這裏就不費篇幅細說了),不好的一面是書生氣重,最後書生誤國,既可憐又可惱。這我還是多說幾句好了,為方先生叫叫屈。一些人一提方孝孺就是這些內容,這實在是把人家給簡單化、符號化了,把那段歷史也給簡單化、符號化了。唉,提起此人,我真有千言萬語想說,可又不能再扯遠了,就現在可能都有人把豫讓的事給忘了,我還是趕緊回來吧。總之,方孝孺的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