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遠方的消息(下)

本來宋遼兩國在沒有將幽州與雲州收回來之前,主要邊境從霸州到府州。在地圖上看並不遠,拉直了也不過一千多一點公裏。這點距離如果步行似乎一個月時間就足夠了。

其實不是如此,從霸州到太原中間隔著無數的崇山峻嶺,特別是太行山。當然一兩個,甚至幾千個訓練過的士兵與行人,想要通過,還是有道路的。比如石堅的那次冒險。但超過一萬以上大軍或者百姓行動,加上糧食後勤,沒有一個多月別想到達。然後從太原到府州,又來了,從恒山五台山系開始一直到呂梁山組成第二道自然天險。就是所有關卡在自己手中,沒有兩三個月時間也別想到達。也就是說,別看從府州到京城距離遠了一倍,可到京城的時間,比到霸州的時間還要短。

因此,宋朝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後十分地被動,主要就是橫向不能配合行動,不得不隔成三個片防禦契丹。而常年駐守的近五十萬大軍以及其他的廂軍與鄉兵,再反過來一步步地將宋朝的國力消耗。加上西夏崛起,大量的雇傭兵使得國家財政得不償失,朝廷沒有錢了,宋神宗不得不變法。於是用王安石。可王安石所謂的開源,是將老百姓的錢變向地收入朝廷的國庫。於是矛盾激化,最後產生黨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越失敗,越不重武人,只好用人數來堆砌,士兵薪水衣食短缺,缺少戰鬥力。最後結果惡劣循環下去,國力日見衰落,造成金人入主中原,所向披靡。

所以,從戰略的角度來說,拿下幽雲十六州後,不但是收回失地,開邊那麽簡單,節省了大量駐軍,並且因為有長城的關卡,還有地形上的原因。反而防禦變得簡單容易起來。

本來契丹還有一個機會,那就是耶律燾蓉與石堅的談判,從北河套平原到騰格裏與巴丹吉林沙漠盡入契丹之手,無疑使防線再次變得狹長。雖然西端這一防線並不能危害到京城的安危,可也能從某些方面掣肘宋朝,使宋朝不得不分出更多兵力駐防。可是北阻蔔的立國,使這一優勢完全喪失。對於北阻蔔組織的薩滿都國來說,與赤脫脫組建的若別溫國一樣,從總體實力都不是契丹對手,可契丹也不敢冒然與那一個國家火拼,以防另一方勢力得利。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西端的戰線更漫長,可薩滿都國也不敢招惹宋朝。

在北方整個戰亂不止的情況下,宋朝的北方邊境反而很平靜。

加上幽雲路的三位轉運使,無論是龐籍還是範仲淹或者是張方平,都不是凡夫俗子。還有石堅當時的經濟刺激,很快幽雲路變成了歌舞升平。其實看到了北方這樣混亂,現在幽雲路的百姓也在心裏幸慶不己。

這導致了另一種情況的發生,有許多難民湧入宋朝的邊境。雖然沒有西夏那年瘋狂,可數量也不在少數。特別進入冬天後,湧入的難民更多。連本來平安的白達旦部與阻蔔部,也因為也裏可溫發動了統一戰爭,大批百姓流離失所,湧入陜西路與寧夏路以及龜茲路。

對於這種情況,宋朝朝廷自然高興。當年石堅不是這樣做過嗎,使整個西夏百姓走失,使元昊無青壯年作為士兵,無農民耕種,最後迅速潰敗。而石堅布置的群狼廝殺戰術,也是最大限度上降低整個北方遊牧民族的人口基數。

當年趙匡胤也這麽做過,第一次討伐北漢時,沒有征服北漢,卻擄獲了大量的北漢人口。減少北漢的有生力量。後來這一政策宋朝就不敢做了。南方宋朝不感興趣,至於北方,還敢擄掠契丹百姓?非但不敢,反而契丹有時發生饑荒時,宋朝提供糧食給他們就食,然後提供援助,遣送他們回去。

不要問宋朝君臣是傻子。石堅前世ZF這做過類似的事情,還不止一次,美其名曰國際援助。

現在宋朝敢這樣做,一是自己力量強大,契丹反過來四分五裂,不怕報復。二是經過石堅的經驗,嘗到了好處。

可契丹人不樂意了。於是派出使者向宋朝朝廷提出抗議。

聽到契丹使者的話,趙禎點頭。這樣是不好,破壞了兩國關系,馬上下令禁止契丹百姓向宋朝湧來。使者一聽人家十分講道理,於是回國去了。

可不是那麽回事,邊境上是貼了通告。還有許多宋兵巡邏。但看到契丹難民湧過來,這些士兵就象沒有看到似的,一撥馬調頭離開,省得大家尷尬。然後等到這些難民到了宋朝內腹,再派人悄悄聯系安排。

契丹一看,更不樂意了,你們大宋不是忽悠人嗎?再派使者抗議。

似乎這回好一點,張方平開始將難民遣送回去。可遺送的只是一部分。契丹使者與他論理,張方平一本正經地說道:“邊境那麽長,還有許多地方是大山,你們契丹都防止不了,我們大宋怎麽防備難民湧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