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三章 得徐州 思財路(第2/5頁)

沒人對吳嘉衛出頭直言有什麽疑問,因為在他們看來,南京兵部侍郎吳嘉衛和山東總兵李孟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怎麽也不會有什麽利益的幹礙,他估計也就是想撈點事功吧,花花轎子眾人擡,他還沒倒,那自己也沒道理去擋他的路。

南京各部衙門手續走的也迅速,很快就由吳嘉衛擬好了折子,一層層的遞了上去,就等京師那邊的批復了。

也已經是臘月中旬的事情,大家都是松了口氣,總算可以繼續過個太平年了,不用為徐州的事情操心,留給李孟頭疼去吧。

對這個時代的軍將來說,並不是地盤越大越好,因為基幹的部隊就那麽多,得到在某地駐守的職權,你就算是不維持治安,不去駐守,僅僅去燒殺搶掠的話,也要派出部隊前往。

派出去部隊,等於是把自己的力量削弱了一分,而且帶兵的這名軍將去往該處之後,往往會有自立的心思,反正各將官的實力來源都是來自自己的親兵,上司對下級的優勢也僅僅是親兵多而已。朝廷下個旨意,說是此地歸這名軍將鎮守,那誰還會去管上司是誰?輕而易舉的就會分化掉這支部隊。

這些不說,徐州本就不是什麽富庶的地方,境內民風剽悍,鄉間械鬥簡直是司空見慣,地方勢力也甚強,純粹是些混不吝,官府政令不暢,大部分事情都要求著地方宿老辦理。去徐州諸軍,想在本地撈錢那是很難,稍微嚴厲了些,就會激起民變,一幫人圍攻官府,攻打軍營,這事情可不稀罕。所以大家都覺得,李孟未必甘願,說不定還會頂回來,很多官員都在等著看吳嘉衛的笑話,看看李孟這一巴掌有多重。

但讓這些南京官員沒有想到的是,南京兵部侍郎吳嘉衛的奏折在討論之後,送奏折的快馬還沒有出南京城門的時候,膠州營已經有使者在徐州城了。

碭山衛徐州西面的駐軍,不過徐州西面正是河南,那地方可不太平,而且窮鄉僻壤,不如駐紮在徐州城舒服。

碭山衛這不到兩千人都是呆在徐州城中,為首的是他們的衛指揮使,這是眾人慣常的稱呼,因為衛所都是種地的軍戶,要出去作戰編制並不是按照衛所的編制,在官方的文書上,這支部隊是被叫做碭山營。

只不過本鄉本土的兵馬,大家都是用熟悉的那個叫法稱呼,這碭山衛的衛指揮使姓單名山,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

別看就這一千六七百號人馬,可在這徐州城中,這碭山衛等於是太上皇,城外的大族豪門可以動員起來大批的丁壯。城內這些居民就沒有那個能力了,碭山衛自然是說話管用,就連徐州知州都壓服不了。

可這本鄉本土的,再怎麽禍害也不能下狠手,充其量就是個欺行霸市的程度,日子也是過得苦哈哈的,不過前段時間碭山衛的日子突然好過不少,手中銀錢也是趁手了許多,據青樓裏面的老鴇說,這些大兵突然大方了。

不過也就是大方了那麽短短幾天,接下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一貫是在街道上橫行的碭山衛士兵突然都是安靜下來,白天晚上都是乖乖的呆在軍營之中,實在是讓人驚訝不已。

據城內一些消息靈通的人說,碭山衛的單指揮這幾天正在和知州大人商量,說是要去蕭山縣駐紮。

有這些大兵在,知州頭疼,可沒了這些大兵,徐州等於是完全空虛,稍微有些亂子就會變成大禍,還不能讓這只軍兵走,雙方一時間有些糾纏不清,今日間這徐州知州還要派人相請商議,卻被那單指揮的親兵擋了回來,說是單指揮今日有貴客。

這貴客就是山東鹽幫的副統領江顯綽,臨近過年,又是天寒地凍的集結,漕運行船不便,而且這不足兩千的兵馬,派大兵過來剿滅實在是有些小題大做,不如先談一談,看看有沒有什麽和平解決的可能。

“江老弟,老哥我手中的兒郎都是在碭山就一直跟著的,鄉裏鄉親的,又是跟我出生入死的這麽多年,老哥我舍不得啊!”

江顯綽坐在椅子上,看著單山聲情並茂的和自己交談,這明顯是說到動情處了,還伸手抹抹眼睛,也不知道掉淚了沒有,不過面對這些人,江顯綽絲毫沒有在膠州營中的那般小心翼翼,就是冷笑著看對方如何表演。

果然,這單山抹完眼淚之後,抽抽鼻子又是繼續說道:

“十五兩一位實在是太少了,再加點吧,都是能打仗能種地的好漢子,而且他們的衣甲兵器老哥我都不要了,這麽都算上,怎麽也得五十兩一個吧!”

江顯綽過來相談,開出了山東的條件,散掉手中的兵馬,膠州營那邊可以給一定的錢財補償,那單山是在兩淮一帶駐紮多年的地頭蛇,自然是知道山東兵馬的厲害,也不說什麽虛情假意的話,直接談起條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