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代以降(第2/12頁)

這就從根本上宣布了五德學說的破產。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按照五德學說,不管是鄒老教授的舊版本也好,還是劉歆大國師的新版本也好,世襲傳承都是一根兒到底,延綿不絕,中間沒有絲毫磕巴的,只有這樣,才能說明王朝的更替確實跟五行相配的五德相關,或者一個生一個,或者一個克一個。要是中間出現了斷層,那相生相克的圈子就畫不圓了,自然理論也就說不通啦。

但是我們說過了,為了政治需要,歷朝歷代都沒有按照最完美的模式去推演五德,要麽故意剔掉某個朝代,要麽突然接上好幾百年之前的朝代,五德循環的這塊料子已經被人為地撕成很多破布條了。行,你可以說某些王朝或者國家不算正統,不是正統自然就不配談德性,可你也得在同時代另提出個正統來才行啊,要不然循環就缺了口啦。好比說按照王勃的《大唐千年歷》,得讓唐朝的土德接上漢朝的火德,可是漢朝都被滅了將近四百年了,你說這都熄了那麽長時間的火,打哪兒再生出土來?那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嗎?

——你還別說,北魏一開始定的土德,還有契丹遼自己定的水德,就都是憑空冒出來的。

總而言之,王勃之流屬於想一出是一出,他們搞不出個真正嚴絲合縫、任何朝代都說得通的系統來;但你要是真想出這麽個系統,那碰上的問題就太多了,話怎麽說都說不圓。當初鄒老教授的系統很簡單,也就虞、夏、商、周四個朝代,不會有太大問題,劉歆大國師倒是擬了個復雜的,可是一多半兒都是傳說中的朝代,由得他說嘴,即便跟真實情況完全不符合也沒人能駁。漢朝以後,天下大亂,三分鼎立,然後又是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一撥兒接一撥兒地亂,這系統就徹底搞不定了。

當那位歷史不及格的趙垂慶先生要求宋朝接續唐朝的土德,改成金德的時候,官員們就紛紛駁斥,理由是:“五德循環更替,都是緊接著的,不可能有空當,咱們怎麽可能跳過好幾家王朝,繼承那一百年前的運數呢?”官員們的理論是沒錯,可你要讓他們把秦漢以來一千多年的五德循環都仔細捋上一遍,不留空當,估計也全得瘋。

所以歐陽修提出了“絕統”概念,說正統是會斷絕的,就此一棍子把五德理論摟頭打翻。他說:“什麽五行輪替,一家衰亡一家興盛,那都是江湖術士拿來騙錢的說法兒,什麽‘王朝興衰都由五德操控的’,這純粹是胡扯!”進而他旗幟鮮明地認為各種天災異變都是自然現象,跟人事徹底無關,讖緯、祥瑞都是瞎聯系,矛頭直指董仲舒和劉向、劉歆等儒學大宗師,說他們是“胡言亂語,妄測天意”。所以從《漢書》以來,很多史書裏都夾雜著一篇《五行志》,專門講述種種荒誕不經的奇事兒,歐陽修在編《新唐書》的時候雖然也被迫保留,但只記錄相關事實,完全不跟人事扯到一起,如前所述,對於前蜀那些超級不靠譜的紮堆的祥瑞,還狠狠一通冷嘲熱諷。後來再編《新五代史》,既然是他自己一個人幹的,就幹脆不搞這種花活兒了。

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尚書·洪範》節選

某看天上

歐陽修寫《正統論》,分析哪些朝代可以算正統,哪些不能算,其核心在於對前人的種種肆意妄為提出詰問。比方說,漢人說秦朝不算正統,因為秦始皇不修禮樂,並且嚴刑峻法,那麽歐陽修就問了:秦國不是從秦始皇開始的,那麽,既然不因為桀、紂狂暴而把夏、商都排斥掉,憑什麽因為秦始皇一人的狂暴,就要閹割了秦朝呢?

再比如說,有人認為東晉是正統,歐陽修就反駁說,東周接替西周為正統,那是對的,因為周平王本來就是周幽王的太子,而且周朝雖然東遷,天下動亂,但沒有別人敢於樹立新的天子權威。可是東晉呢?晉元帝司馬睿壓根兒就不是正牌繼承人,只是妄自稱尊的一鎮藩王而已,而且中原到處都是篡僭,他都不敢討伐,有什麽資格稱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