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失敗也要堅持原則(第5/7頁)

第一位說客是日本人大伯通貞,他受命進入北平,邀見吳佩孚,請吳出山擔負“興亞”大任。吳佩孚沒有答應。隨後日方又派更厲害的號稱“東方勞倫斯”的中國通、日本著名特務頭子土肥原,決心要把吳佩孚拉下水。土肥原親自出馬,三次登門拉攏吳佩孚,都被吳佩孚用巧妙的語言擋開了。

第一次,土肥原以下自居,一見面就哀求說:“請玉帥出來,救救我們日本。”吳佩孚哈哈大笑,說:“我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土肥原不歡而去。

第二次,土肥原開門見山地說:“請玉帥出來,調停中日和平。”吳佩孚順勢說:“好哇!請貴國天皇和我國蔣總司令雙方來電,請我出面調停。當然可以。”這無疑是出了個難題,土肥原無以應對。

第三次,土肥原以高官為誘餌,勸說吳佩孚出山維持中日民族關系,並保證恢復吳往日的權勢。土肥原說:“請玉帥出山,擔任原職,維持中日民族問題。”吳佩孚搖搖頭苦笑說:“現在根本談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請貴國人等一概退出中國,包括東北在內,可以嗎?”

土肥原見有商量的余地,立即提出:“既然如此,就請您出面,開個中外記者招待會,如何?”吳佩孚聽後欣然點頭同意。沒多久,日本及淪陷區的報刊大量報道吳佩孚要召開記者招待會的信息。土肥原還派人為吳佩孚準備好了記者招待會的“講稿”,並命令翻譯不論吳佩孚是否按照講稿說,都要按講稿逐句進行翻譯。

1939年3月30日,百余名中外記者擁向什錦花園。花園內戒備森嚴,進場的記者每位都發有一份中英日三種文字的“講稿”。吳佩孚尚未開口,中外記者們已經讀到了打印好的《吳氏對時局的意見》。一身中國紳士裝束的吳佩孚在眾人的簇擁下進入會場,並客氣地向記者先鞠了一躬,然後僅瞥了一眼案前的“講稿”,就開始作即席講演。開場的講話土肥原十分滿意,可吳佩孚講著講著突然話鋒一轉,一字一句地說:“唯‘平’乃能‘和’,‘和’必基於‘平’。本人認為,中日和平,唯有三個先決條件:一、日本無條件自華北撤兵;二、中華民國應保持領土和主權之完整;三、日本應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全面議和交涉對手。”怕在場的日本人聽不懂。吳佩孚又厲聲令秘書“斷乎不容更改”地將自己最後的“政治宣言”翻譯成日語。會場的中外記者紛紛疾筆如飛地記下了吳佩孚最真實的講話。隨後吳佩孚把土肥原事先準備的“講稿”從案前拿起來,狠狠地摔在地上,用力踩在腳下。土肥原氣得渾身發抖,臉色蠟黃。吳佩孚巧妙地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揭穿了土肥原散布的流言蜚語,粉碎了日本人的陰謀。

1938年12月的一天,什錦花園駛進了幾輛小汽車,從車上下來幾個身穿便裝的日本人,領頭的是吳佩孚的老朋友岡野增次郎。此人過去擔任過吳佩孚的顧問,跟在他身後的便是接替土肥原的川本少將。川本對吳佩孚大加贊賞,並提出要拜吳為師的懇求,還以孝敬師母為名送給吳佩孚夫人一大筆錢。其實這是川本對吳實施的所謂“聯絡感情式”的拉攏方式。當時汪精衛已投靠日本,日本人提出了“汪主政,吳主軍”的方略,所以繼續對吳佩孚實施誘降。這次吳佩孚著急了,他連夜差人把錢退還了川本。

川本見此計失算,就又打起吳佩孚身邊人的主意,但最終也沒有結果。最後川本親自出馬勸老師出山,吳佩孚卻說:“如欲和平,必須全面撤兵!”川本苦求說:“老師應該體諒弟子的苦衷,土肥原將軍因您拒絕出山而受到一生最大的挫折。如今,厄運又將落在弟子頭上,如果老師執意拒絕,弟子只有剖腹自殺,以謝天皇。”吳佩孚卻說:“承你錯愛,拜吾為師,卻不見你讀經問義,你我之間不過空有一層師生關系罷了。又何必以師徒之虛名相逼?”然後他又送川本一句孟子的話:“小國不可以敵大,寡國不可以敵眾,弱國不可以敵強。中國國大、人多,日本終必失敗,這就是我對中日戰爭最後的看法。”川本氣得只說了一句話:“大帥會後悔的!”後來日本人以死威逼,不想一到吳的家裏,吳佩孚就請他們看一樣東西,原來是一具黑漆棺材,吳佩孚已經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日本人利誘威逼均告失敗。

1939年底的一天。吳佩孚在吃餃子時,肉餡中的一根骨渣插進了牙縫,幾天後便腫了起來,疼得吳佩孚捂著嘴巴,呻吟不止。12月4日下午3點鐘,川本和日軍醫處長石田,以及吳的朋友齊燮元、符定一等人驅車來到什錦花園,當時還有一隊日本憲兵,他們拒絕任何人進入什錦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