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酒樓偶遇(第2/4頁)

“當初哈裏發拒絕也是迫不得已,他是有難處,希望貴國能理解。”

王思雨背著手在房間裏走了幾步,沉思良久,他方徐徐道:“很抱歉,這件事我做不了主,必須要請示我們皇帝陛下,上次和談不成,所有的條件均已作廢,若你你們哈裏發真有誠意解決戰俘問題,你只能去長安覲見我們大唐皇帝。”

易蔔拉欣此行的使命是和回紇簽訂秘密協議,戰俘不過是他的附加任務,去長安來回萬裏之遙,他當然不會為附加任務而耽誤了真正的使命,長安他是不會去,只能先回巴格達見哈裏發,然後再談戰俘之事。

想到這,他站起身懇求王思雨道:“去長安覲見大唐皇帝陛下也不在我的職權範圍內,我會回去請示哈裏發,但臨走前我想去探望一下這些戰俘,不知總督閣下能否允許?”

王思雨和曹漢臣對望一眼,王思雨便點點頭答應道:“可以,不過需要在我們的陪同之下進行。”

說罷,他對翻譯校尉使了一個眼色,命他陪同易蔔拉欣前去看望,待大食使臣走遠,一直保持沉默的曹漢臣終於開口道:“大帥,他們的哈裏發前後矛盾,實在讓人費解。”

“這有什麽好費解,當初他是想直接用戰爭方式解決戰俘,所以撕毀協議,可現在發現直接發動戰爭不現實,便又想談條件放回戰俘,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世上哪有這般便宜之事。”

王思雨冷冷一笑,他探頭向窗外看去,易蔔拉欣已經過了碎葉河上的簡易木橋,艱難地走過一片亂石堆,正向礦場方向走去,近百名唐軍緊緊跟在他左右,王思雨沉吟了一下,便對曹漢臣道:“煉制好的銀錠和黃金要立刻送往長安,我也正好要派人去長安向都督匯報安西之事,可一並同行,明天便可啟程!”

……

長安,時間漸漸到了八月,炎暑消退、天氣開始涼爽下來,隨著初秋的來臨,長安城內即將進行兩次重要的考試,一次是官員們的職務考試,全國從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必須要參加,一共分三批在長安進行,八月底將舉行第一批官員考試,主要是朝官、河東、關內、隴右及中原諸州的官員參加,‘不通過考試者,將不得再為官任職’,吏部發出的通牒已經傳遍了全國各州縣。

另外,比職官考試早幾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將舉行大唐皇帝即位以來的第一次制科考試,時間已經不到二十天了,整個長安城擠滿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二十幾萬士子,由於沒有年齡和身份限制,報考者上至六十歲的老翁、下至十一二歲的少年,據說連崔圓十二歲的孫子崔曜也要參加這次科舉。

所有貧寒子弟都對這次科舉寄托了極大地希望,很多人都還記得,當年朝廷擴大門蔭制時,唯一的反對者就是現在的大唐皇帝陛下,他即位兩個月來的政績卓著,相制變更、權力制衡之類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除了一些關心時政之人,一般普通人都感受不到、也不關心。

但這幾個月大唐有三個變化大家都明顯感受到了,首先是國家的安定,隨著最後一個割據軍閥李希烈被殺,中原地區的戰亂終於結束,各地雖然都有軍隊駐紮,但軍紀嚴明,從不騷擾亂地方,沒有了戰爭,大唐的百姓首先得到了生存的機會。

其實是米價的下降,六月夏收時,仿佛是上蒼對大唐的開恩,除中原和河北遭受戰亂影響,以及山東遇到了旱災,其余江淮、江南、山南、巴蜀、河東、隴右、關內等各地區皆糧食大熟,同時漕運恢復又帶來了江淮糧食的大量外運,使得糧價最貴的汴州地區也不過鬥米百錢,而素來以糧價風向標著稱的長安,米價八年來第一次跌破了六十錢,鬥米五十五錢,隨著米價的下跌,各種生活物資的價格也紛紛跌落,油、茶、布等等,價格都降到了慶治十年的水平。

另一個顯著的變化便是唐初的授田再一次出現,朝廷在江南地區的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以及淮南地區的塗州、廬州、和州,還有長江中遊的潭、嶽、鄂、江、洪,巴蜀的漢、綿、梓、簡、眉,一共十八個州開始授田,授田面積一百二十萬頃,凡大唐子民,無論身份貴賤,無論戶籍何處,無田者皆可受領,按丁男三十畝糧田、丁女十五畝桑麻田的標準授予永業田,並且已獲得的軍田不計算在內,一時間,全國各地無地民眾奔赴江南者絡繹不絕。

正是這三大變化使得飽經戰亂的大唐終於出現了大治的跡象,社會安定、人心振奮,表現在科舉上就是前所未有的踴躍。

現在不僅是客棧匯集的平康坊、崇仁坊已無虛席,其他各坊的客棧也均人滿為患,晚來者只得寄身於寺院、道觀,還有人住到長安的其他屬縣,為此朝廷特允許普通民眾家裏有償接納士子寄宿,才勉強解決了士子的住宿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