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淮西有事(第2/3頁)

“啊,對不起!”一名官員從駕部司的朝房裏奔出,險些撞到了張煥,他擡頭見是尚書,嚇得他連忙垂手站在一旁。

張煥擺了擺手,示意不礙事,他看了看朝房內,見大家都忙碌異常,不由有些詫異地問道:“現在尚不到上朝時間,怎麽這般忙碌?”

“回稟尚書,昨夜都畿道一府四郡的庫存档案文書送到京中了,有數千份之多,元侍郎命大家務必在今天下朝前整理出來,所以各人都忙作一團。”

都畿道一府四郡便是今天的洛陽及鄭州一帶,緊鄰陳留戰區,由於擔心被戰火波及,朝廷便下令各郡將所有档案文書悉數轉運入京,昨天晚上,數百輛馬車將近百年的卷宗都送到長安。

張煥點點頭,便走進了自己的朝房,一進屋,牛僧孺便迎上前道:“都督,裴相昨晚轉來了兩份緊急文書,請都督過目。”

“什麽緊急事?”張煥一邊問,一邊脫去外裳遞給了茶童。

“一共三件事情。”

牛僧孺打開一本折子道:“一件是浙東觀察使韓滉希望朝廷同意他組建民團,以應付可能會蔓延而來的戰火。”

張煥冷笑一聲,這自然是韓滉想趁機擴兵,以繼韋德慶以後,成為崔小芙的第二支中堅力量,人人都想在內戰中渾水摸魚,哪有這麽便宜的事。

“第二件是什麽事?”他不露聲色地又問道。

牛僧孺又打開另一本折子道:“第二件是最新戰報,說崔慶功的進攻勢頭已經減弱,二十萬大軍合兵一處,與韋德慶的十萬大軍對峙在距陳留約二百裏的雍丘縣一帶。”

這個消息張煥已在前晚便知道了,內務府派出了大量的探子,以各種身份潛入中原收集情報,每天都用飛鴿將最新情報送到長安,再由內務府整理後送到張煥府上。

他擺擺手,又繼續問道:“接著說第三件事吧!”

“第三件事是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緊急奏折,他說難民數量龐大,他那裏難以承受,希望朝廷允許他將部分難民轉到淮南就食。”

應該說這並不是什麽重要事情,李雙魚也發來快報,說大量難民湧入山南,難民是戰爭的副產品,這是極為正常之事,而且這是這件事和他兵部也沒有多大關系。

張煥揮揮手,剛要讓牛僧孺將折子拿出去,忽然,他發現李希烈的奏折似乎是原件,一怔之下,立刻叫住了牛僧孺,“你等一下!”

張煥指了指李希烈的奏折道:“拿過來給我看看。”

他打開李希烈折子,後面有李希烈的簽名和鮮紅印章,果然是原件,而並非中書省抄錄的副本,按照一般的流程,地方上發生了重要事件,各地官員會將奏折送到尚書省對應的各部,各部初批後再送至中書省由相國審批,若事關重大還要召開內閣會商,一般事情就由中書省批準後直接下發,同時抄錄副本給各內閣大臣以及太後。

所以張煥拿到的這一份應該是副本才對,正本應批轉給戶部,可現在他眼前的奏折卻竟然是原件,莫非是在哪個環節搞錯了?

“這本奏折是誰送來的?”張煥眉頭一皺問牛僧孺道。

“是中書省韓舍人在一刻鐘前剛剛送來。”

韓舍人就是韓愈,他在年初調任中書舍人,專門對應兵部,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在大唐官制中中書省一共有六個舍人(相當於現在的國務秘書),對應尚書六部,他們是正五品官銜,官不算太高,但權力卻很大,掌握制詔權,也可以在各省送來的奏折中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見,謂之‘五花判事’。

但在裴俊執政後,便將六個中書舍人削減為二人,又增加了一個給事中,將權力集中在他裴俊一人的手上,並通過給事中架空了門下省和內閣。

年初新內閣成立後,中書省又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一是將給事中的權限縮小,不再經手具體事務,只負責通知召開內閣會議,並執筆會議記錄;其次便是重設六名中書舍人,對應尚書省六部,由裴俊、張煥、李勉各提名兩人,一人為正、一人為輔,三名正舍人負責詔書執筆,又稱‘知制誥’,所有的奏折都由他們三人協商是否召開內閣會議,並可在奏折上發表初步意見。

這樣一來,張、裴、崔便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權力平衡,而張煥所提名的兩個中書舍人,一個正舍人便是韓愈,而另一個輔舍人則是楚行水的長子楚濰。

韓愈做事一向謹慎小心,絕不會發生這種低級失誤,這其中必有什麽緣故,張煥沉思不語,牛僧孺見都督對這份奏折十分在意,便又道:“韓愈說,此奏折是裴相國昨夜派人送到他府上,他也不知裴相國是什麽用意。”

不用說,這是裴俊命韓愈將此奏折轉給自己,而且上面還沒有他的批文,只有三個執筆舍人的意見,寫得清清楚楚:‘著戶部派人核準難民人數後酌情向淮南和浙東各郡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