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意外發生(第3/4頁)

官道上滿載糧草的大車在小雨中艱難前行,一眼望不見尾,車轅‘吱吱嘎嘎!’濺滿了泥漿,一輛滿載糧包的馬車陷入泥濘之中,阻礙了大隊前行,車夫拼命鞭打畜力,數十名士兵一起用力,將馬車推出了泥濘,填平泥坑後,龐大的車隊繼續前行。

一隊隊新征的士兵在車輛和騎兵隊間步行南下,他們大多衣甲不全,有的還拿著鐵耙、有的穿著草鞋,沉默的眼睛裏帶著淡淡的憂傷。

忽然,身後數百匹戰馬呼嘯而來,在一聲聲喝令和皮鞭下,所有的大車和士兵都進了田野,將官道空出,片刻,一隊隊盔甲鮮明的騎兵從官道遠處馳來,連綿不絕,一直馳過近萬騎兵,才見到近千執旗手到來,在鋪天蓋地的旌旗之中,一輛有百匹馬拉拽的馬車緩緩行駛,周圍數百名侍衛保護,戒備異常森嚴。

在馬車身後,一幅三丈的黑色金邊大旗上,用銀絲繡了一個鬥大的‘崔’字,馬車裏昂首坐著的正是汝陽郡王崔慶功。

此刻,崔慶功一臉春風得意,他最擔心的裴俊大軍在兩日前倉促北撤了,僅僅在臨汝一帶布置了三萬軍隊,顯然不是為了幹預他崔慶功進攻襄陽,而是防止他北上洛陽。

裴俊對於他的行為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於王昂自保了。

崔慶功就像卸下重鎧的士兵,他渾身輕松,獰笑著向山南王家拉開了巨弓。

射向襄陽的箭已經離弦,十萬大軍兵分二路撲向山南道,一路從正面殺入淮安郡,另一路繞道南陽郡,從新野向襄陽突進,同時,崔慶功又照會李希烈出兵協助,李希烈遂出兵三萬,從齊安郡進攻江夏、漢陽一帶。

……

就在崔慶功以為子復仇的名義大舉進攻襄陽之時,伏在崔慶功身後打盹的另一頭狼,陳留李懷先忽然睜開了血紅的眼睛。

李懷先原本也是安祿山部將,他見安祿山大勢已去,便投降了山東崔家,駐兵濟南,由於他叛將的身份,一直不得重用,在崔慶功分裂崔家後,他也率部隨崔慶功南下,卻伺機尋找獨立的機會。

機會在崔慶功急劇膨脹的野心中得到了,崔慶功欲擴大地盤,派李希烈南下奪淮東、派他李懷先北上取陳留,一個戲劇性的結果就這樣產生了,他和李希烈同時脫離崔慶功自立,李希烈走的是獨立但又附庸崔慶功的路線,而李懷先采取的卻是效忠崔小芙、效忠大唐皇帝的策略,兩人皆成功地成為一方軍閥,各自控制州郡和人口。

李懷先控制了以陳留為中心,包括濟陰、靈昌以及睢陽郡北部,皆是人口稠密、土地富庶之地,他名義上是效忠太後,事實上他既不遣子入京為質,也不進京述職,只每年派人向崔小芙進獻一甕泥土和一筐土產,也不幹涉朝廷對四郡地方官員的任免,正是他的低調和配合使朝廷一直對他不甚放在心上。

李懷先今年也是五十余歲,頭發已經花白,皮膚粗糙、臉上皺紋深刻,乍一看,就仿佛一個田間老農,此刻,他正坐在帥帳眯著眼看一封裴俊寫來的親筆信,信中,裴俊要求他在崔慶功出兵襄陽後,趁虛進攻淮北,從後面牽制住崔慶功的攻勢,如果崔慶功進攻襄陽失敗,作為獎勵,一是封他為陳留郡王兼卞滑曹宋四郡節度使,二是準許他將所獲土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兩個條件李懷先都十分感興趣,尤其是陳留郡王,這就意味著他的身份恢復正統,並可以和崔慶功平起平坐了。

李懷先閉上眼睛思索了片刻,他手中只有六萬軍隊,如果進攻崔慶功的老巢汝陽顯然是不夠,但奪取彭郡和另外睢陽郡的另一半是綽綽有余,這一直是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現在既然有裴俊的指令,他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實現自己的願望。

想到這,李懷先得意的笑了起來,他坐直身子厲聲令道:“德慶何在?”

“父親,孩兒在!”從帳外大步走進一員大將,他約三十余歲,身材瘦高、皮膚黝黑,他的神態奇異而警覺,臉上熠熠閃爍著光芒,他和周圍的人完全不同,看上去他是那麽令人信任,男子氣十足,就仿佛一只脾氣溫和、微笑著的幼狼一樣。

他叫李德慶,是李懷先的義子,也是他最得力的心腹大將,四年前從一個普通士兵脫穎而出,單槍匹馬入城刺殺了陳留團練兵都尉,為自己兵不血刃占領陳留立下汗馬功勞。

李懷先將調兵金箭遞給了他,令道:“崔慶功西去,正是我們東擴的大好機會,我給你三萬軍,限你在半月之內拿下睢陽、彭、臨淮、東海四郡,你可敢接令?”

“父親之命,孩兒萬死不辭!”

李德慶接過金令箭,大步離去,李懷先望著他軒昂的背影,滿意地點了點頭,幹練、冷靜、堅忍,這是他最令人欣賞的地方,自己得此義子,甚幸!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