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意外發生(第2/4頁)

“好了!好了!兩位不要爭了。”張煥擺了擺手,笑著打斷了兩人的爭論,“我是要大家集思廣益,把危險降到最低,而不是到了最後變成無所適從,我先取杜司馬的‘為民除害論’,決定不管朱泚有沒有異動,都出兵漢中,然後再取明遠兄的謹慎,李正已那邊,我也不能掉以輕心,隨時準備配合河北軍剿滅這支叛軍。”

“都督的意思是準備兩線作戰麽?”一直沉默的賀婁無忌忽然問道。

張煥輕輕搖了搖頭,“事實上是三線作戰,我已命長沙藺九寒渡江北上,監視李希烈軍,又下令會西堡的成烈部也出兵會郡,一旦有需要,我將立即進攻靈武郡。”

“都督,我也有一個想法。”說話的是渭州兵馬使、中郎將李蘇,他是嗣棣王李僑的次子,是西涼軍中唯一的正宗皇室子弟,他雖然出生皇族豪門,但他從小喜愛武藝,得名師指點,練了一身出眾的武藝,長大後他組建了一千人的家丁護衛軍,保護田莊和族人的生命安全。

在張煥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得到了李僑不遺余力地支持,僅糧食三年來就捐了二百萬石,還有近五十萬貫錢,為了報答李僑的支持,張煥不僅將其長子李翰任命為隴右節度府錄事參軍,為胡鏞助手,而且其次子李蘇也進入西涼軍,任渭州兵馬使,掌管隴西郡的兩萬駐軍。

李蘇的話不多,但很有見地,張煥見他開口,便微微一笑道:“李將軍但講無妨。”

李蘇走出一步,對眾人道:“我們到現在似乎一直忽略了一個人,李正己叛亂,崔慶功和朱泚會有異動,由裴相國和我們來控制,而李希烈則被藺九寒盯住,那麽陳留的李懷先呢?我覺得似乎所有人都將他忽視了。”

李蘇的話一下子提醒了張煥,是的,在他離開長安之時,李懷先也沒有進京述職,大家只考慮崔慶功和朱泚,卻把此人給遺漏了。

難道他也有什麽想法不成?張煥陷入了困惑之中。

……

宣仁七年正月初三,朔方節度使李正己突然出兵涇原,正式拉開了他割據一方的大幕,在青石嶺一戰中,李正已以損失一萬八千人的代價擊敗了李納,李納在敗退過程中,將倉庫付之一炬,三十萬石糧食悉數被焚,使得李正己雞飛蛋打、一無所獲,老羞成怒的李正己縱兵搶掠民財,此時裴俊的十萬河北軍已經渡河進了延安郡,李正己當即集中軍隊北上與河北軍作戰。

但就在這時,守衛在西受降城的段秀實傳來一個震動朝野的消息,近十萬回紇大軍已經逼近陰山一線,段秀實請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

回紇大軍壓境的消息震驚朝野,也打亂了裴俊的部署,他當即命十萬河北軍倉惶北撤,為防止李正己進軍空虛的河東,裴俊又下令調回駐紮在南陽的八萬河東軍,只留三萬軍看守崔慶功。

沒有了裴俊大軍的壓力,崔慶功的野心漸漸地旺盛起來。

……

汝陽,這裏是崔慶功的老巢,他在新年前夕返回到這裏,開始了進攻襄陽的準備,應該說,收取襄陽是他崔慶功蓄謀已久的計劃,淮北糧食產量的不足限制了崔慶功的發展,他雖然對外自稱三十萬大軍,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都是半兵半農,幾乎沒有什麽正規訓練,衣甲軍械也嚴重不足,真正能戰鬥的軍隊還是他從山東帶來的舊部,可惜這些山東軍幾乎一半都被李懷先竊取,還有李希烈也分走了他的大部分錢糧,目前的境況崔慶功心知肚明,他全靠截留漕運來補充他龐大的軍隊開支,一旦漕運改道,他崔慶功的三十萬大軍將難以為繼。

為此,突破淮北的地域限制也就成了崔慶功的眼下之急,淮南是整個大唐最富庶之地,也是朝廷最主要的財政來源,揚、升、常、蘇、湖、杭,得一地便可養活全軍,這樣富庶之地,卻只有楚行水的數萬贏弱之軍控制,數月前,崔慶功擺出欲進攻淮南的姿態,卻激起了朝廷的強烈反彈,甚至連張煥也派遠征軍來支援,崔慶功也知道淮南對朝廷的重要,故在做出進攻姿態不就便偃旗息鼓了。

淮南不能取,為安撫手下將領的強烈不滿,崔慶功的目光便再次投向了襄陽,在他收取襄陽的計劃中有文武兩個方案,所謂文,就是利用他與王昂為兒女親家的關系,首先是兩家結盟,再暗命李希烈進攻襄陽,他則以支援襄陽的手段實現鳩占鵲巢,而武就是直接進攻襄陽,相對而言,文的手段要更有技巧也更加隱蔽,就在崔慶功準備借新年與王昂達成結盟之時,崔雄事件陡然爆發,迫使崔慶功的計劃改變,而準備以為子復仇的借口進攻襄陽。

戰爭機器已經隆隆開動,從各地趕來的崔慶功各部雲集汝陽,五天時間內,崔慶功便調集了十萬大軍,後續軍隊依然在源源不斷地集結之中,糧草、馬匹、民夫,原本打算進攻淮南而準備的軍事後勤、征用的新兵,此刻全部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