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3/4頁)

突來的變故使進攻的士兵們心中異常恐懼,他們不知道地上有什麽可怕的東西,激素狂奔忽然變得小心翼翼地擡放腳,有人終於發現了地上的淬毒暗器,大聲叫喊起來,隨著越來越多人倒下,進攻的速度明顯地放慢了。

就在這時,城墻之上發出了‘箜箜!’拋射聲,密集的巨石尖嘯著砸向進入射程的河湟軍中,帶著死神的獰笑,瞬間血肉橫飛,將成片的河湟軍砸成肉醬、砸成肉餅。

石砲威力巨大,但它的弱點也很明顯,它的射程有一定範圍,經驗豐富的攻城軍一定會在這個範圍內拼命奔跑,以減少傷亡,一般而言會損失兩成左右,也就是五千攻城軍會傷亡一千,但在這次攻城中,由於張煥在草地上灑了大量的毒蒺藜,使進攻的之軍速度放慢了一倍不止,但就是這奔跑變緩慢,使河湟軍的傷亡人數成幾何倍數上升,再加上這是一輪不計成本的狂轟濫砸,短短的一柱香時間裏,河湟軍竟傷亡了三千余人,剩下的士兵魂飛魄散,紛紛掉頭逃出射程範圍。

鼓聲靜下來了,城上的石砲也停止了射擊,城上城下一片寂靜,空氣中充斥著濃濃的血腥味,在離城墻五百步到六百步這個短短一段的距離中,地上已是血流成河,只有一些砸碎骨頭尚未死去之人在血泊中呻吟、蠕動。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鉚釘便可改變一艘大船的航向,而今天和昨天相比,同樣是第一輪五千人的進攻,同樣也是使用石砲,張煥只比李橫秋多做了一個小小的準備,結局就迥然不同,就是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鐵蒺藜,改變了整個戰局。

這就是細節決定成敗,李橫秋只差張煥毫厘,卻失之千裏。

張煥冷冷一笑,夠了,他知道馬重英不會再進攻了,士氣已泄,這場戰役已經沒有打下去的意義了。

“都督,那北面的敵軍怎麽辦?”羅縣令小心翼翼問道。

張煥看了他一眼,笑了笑反問道:“那依你的意思,我們該如何應對?”

羅縣令瞥了一眼臉色陰沉的李橫秋,心中微微一嘆,從今天幾次對話,他已經明白了張煥的用意,張煥是想讓自己取代李橫秋,全面負責會西堡的軍政。

羅縣令猜得沒錯,張煥雖然不降罪李橫秋,但他也發現李橫秋確實不適合指揮大規模作戰,在牽涉到原則的問題上,他張煥是不會容情和拖延的,羅縣令雖然沒有帶過兵,但他頭腦清醒,做事謹慎,可以委以重任。

這時,李橫秋在一旁甕聲甕氣插口道:“馬重英派人三千人來北面進攻的用意是想分散我們的兵力,我們派重兵在北面防守,他便不會進攻;假如我們忽略他,他必然又會趁機攻城,使我們處以兩難的境地,所以我建議出城殺敵,用最簡單的辦法來對付北城之敵。”

“那你不擔心東面樹林裏那支騎兵嗎?”張煥不動聲色地問道。

李橫秋也並不愚笨,他也感覺到了都督對自己的不滿,但他心中不服氣,自己是犯了一些錯誤不假,但也不至於比不上一個文弱的年輕書生吧!

“屬下仔細觀察過,樹林中也就只有一千多人,他們既然是有意暴露,那說明他們的用意並不是想伏擊我們,恰恰相反,他們是想使我們心存疑慮而不敢出城。”

馬重英之計和李翻雲在太原苗家莊園外的欲擒故縱同出一撤,張煥怎會看不出,不過他也不想過於打擊李橫秋,他遠遠眺望敵陣片刻,便淡淡一笑道:“或許你說得對,不過馬重英此人極喜歡用詐,我們不妨靜觀其變。”

敵陣中,馬重英面沉似水,正如張煥所料,他也知道大勢已去,沒有必要再做無謂的犧牲,這次會西堡之戰,他敗了。

只是他可以借口不能違抗贊普之令而體面地退兵,不過他還是想知道,張煥究竟會不會出城追殺,這或是他翻盤的最後一次機會。

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了,兩支軍隊靜靜地在戰場上對峙,誰也沒有動作,這其實就是兩個主帥間的一次無聲較量,看誰能撐到最後。

這時,從城墻上射下一箭,箭上似乎穿著一封信,一名馬重英的親兵小心翼翼地穿過陣地,將信拾回來交給馬重英。

馬重英將信皮撕開,抽出裏面的信箋,只見上面只寫了一句話,“公若先出張掖,再取會西,必得武威。”

馬重英怔怔地呆了半晌,他忽然長嘆一聲,調轉馬頭一擺手道:“撤兵!”

……

宣仁二年七月,吐蕃河湟都督馬重英大舉進攻會西堡,屢戰不克,退回了河湟,就在馬重英退兵後不久,隴右節度使韋諤卻以吐蕃派使前往長安欲與大唐修好、不宜大動幹戈為由,婉拒了張煥的出兵請求,八月,大唐內閣一致決定與吐蕃會盟,並派太仆寺卿裴伊為吐蕃使前往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