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曾氏門生到封疆大吏(第2/13頁)

兩個能力超強的人人生出現交集,而且還各自打著各自的算盤,這就意味著,師徒二人的鬥法將繼續在縱深而隱秘的地帶悄然展開。

這次爭鬥,始自於征募淮軍。這項工作開始的時候,曾國藩立即發現情形不對頭了。

之前,曾國藩吩咐李鴻章編練一支騎兵出來,李鴻章認為這項工作有可能把他牢牢地鎖定在低級武官的位置上,於是不肯接受,還請出南昌的大哥李瀚章說情。最後不得已,只好接受任務,他又暗中搗鬼,讓赴淮上征募馬勇之人,空手而歸。這件事過去還不到兩年,曾國藩是不會那麽快忘記的。

等到這一次征募淮軍,與上一次大為不同,征募淮軍的命令發出不久,但見絡繹不絕,浩浩蕩蕩,一支又一支淮上武裝,開赴安慶歸於李鴻章麾下。這情形讓曾國藩的心一下子吊了起來,想不到李鴻章為了這一天,竟然暗中儲備了如此雄厚的人力資源,知道李鴻章已經決心要飛出老師的手心,這可不行,他飛走了誰來替自己打工幹活兒?

於是曾國藩注意觀察淮軍,並決定放棄上海之行,把李鴻章留在籠子裏。

而李鴻章是何等人物,如何不知道老師的心眼兒?在他的心裏,也在暗中醞釀擺脫老師的謀略。

師徒二人的大鬥法,再次拉開了序幕。

淮軍橫空出世

組建淮軍,是為了彌補湘軍數量之不足。

李鴻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父親李文安的學生潘鼎新。除潘鼎新外,合肥團練之首張樹聲,此前也是李鴻章父親的部屬,後李文安死,張樹聲失其依憑,東投西靠,聽說李鴻章組建淮軍之事後,立即召集各圩團首領,秘密商議投奔李鴻章。

李鴻章把張樹聲的密信拿給曾國藩看。曾國藩驚訝地說:獨立江北,今祖生也。從此知道了淮上英雄對李鴻章的投效之意。

張樹聲還說服了大潛山的劉銘傳歸順。劉銘傳此人,乃淮上第一條好漢,少年時為父報仇殺人,官府不敢問。傳說淮上樹撚,其人第一。但這件事情很詭異,劉銘傳秘密結集鄉人於大潛山,歃血盟誓,聚眾起事。等到升旗的時候,卻不料突然刮起了一道怪風,就聽呼啦啦巨響之外,一團黑氣自西南竄出,搖頭擺尾,如一條黑氣凝聚的巨蟒,猛地絞住旗杆,哢嚓一聲把旗杆絞斷,連同劉銘傳的那面戰旗,都卷得不知去向。

此事過後,劉銘傳心知有異,就歇了心,不再琢磨著起事。一直等到李鴻章組建淮軍,他這才率師前來投靠。

除此之外,前來投靠的還有合肥西鄉團練吳長慶。這也是一支四六不靠的武裝力量,長期以來苦於各團練相互爭鬥。如今得到機會,立即帶領人馬前來投靠李鴻章。

這些人來到之後,李鴻章帶領他們參見曾國藩。曾國藩面見諸人,說:諸君均人傑也,今日之會,天其有意致中興乎?已飭麾下列幾筵,請與諸君聚飲,盡今日歡。

得到曾國藩的品評,劉銘傳、張樹聲、吳長慶並潘鼎新,身價陡增。

除此四營之外,還有李鴻章原在皖北辦理團練時的嫡系部將張遇春。此前他被編入湘軍的戰鬥編制,四處征戰,這時候終於歸隊。

1862年2月22日,李鴻章率五營淮軍,移駐安慶北門大營。曾國藩親往祝賀。李鴻章相迎,趁機說道:老師,現在這支淮軍,除張遇春部有過實戰經驗之外,其余四部,全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進攻沒有能力,防守沒有經驗,如果沒有精兵宿將,只怕征戰滬上,不容樂觀啊。

曾國藩問:少荃,你究竟是何意啊?

李鴻章笑道:我請老師撥給我幾營能征慣戰的老湘軍。老師啊,學生帶著隊伍去滬上,倘有勝績,這也是老師栽培得力啊。

曾國藩搖頭:少荃啊,之所以讓你組建淮軍,就是因為湘軍的數量不夠用。可是你這邊還沒說怎麽幫老師的忙,就急著抄老師的窩……咦,有了,少荃,你身邊連支像樣的衛隊都沒有,你看我撥你兩營親兵,連我的親兵統領韓正國一塊兒給你,你看如何?

聽到韓正國這個名字,李鴻章就閉上了眼睛。

老師重色輕弟子

韓正國這個人,此前只是負責曾國藩的個人安全,悄無聲息地站在無人注意之處的無名角色。他被深深地卷入歷史之中,是在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

這一年的陰歷十月初三,曾國藩突然來到了韓正國的親兵營,拿起花名冊來點名。點名的結果,發現有十七名士兵缺席請假,曾國藩表示了極大的不滿,讓韓正國的心裏頓時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過了一周,也就是十月初十,曾國藩向他的五弟曾國葆表示,他想……他希望……他渴望……總之,雖然世人皆知曾國藩是聖人,道德修為已臻化境,但是他仍然渴望著人世間的情愛與溫暖。你聽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