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聽領導的就錯了(第3/8頁)

有這麽多好兄弟,如此強勢的革命力量,實在是應該大幹一場。

焦達峰想。

於是共進會和文學社兩家召開聯席會議,商量起事,幹掉滿清。卻不想這會議一開,兩家頓時打成了一團。

文學社和共進會,都是革命團體,有什麽理由要吵架呢?

正是因為大家都革命,所以才會吵,遇到不革命的,那就不客氣丟炸彈了。

會議討論中,文學社魁首蔣翊武認為:文學社雖然名為文學,實則扛槍拖炮,打架極兇,在新軍中的影響力無遠弗界,所以兩會兄弟,理應奉文學社為主。

共進會會首孫武則反駁說:共進會是同盟會的分支,雖然弱小,但於全國各省都有分舵,所以兩會應該由共進會為首。

為什麽兩家要爭這個為首呢?革命者連腦殼都別褲腰帶的了,性命不顧,還會在乎一個虛名嗎?

這是因為,文學社與共進會兩家,雖然革命目標相同,但成員組織完全不同。共進會盡多江湖士,文學社多是軍學界——共進會中人,多是江湖子弟,快意恩仇。而文學社中,則多是窮苦出身的大頭兵。彼此之間,相互瞧對方不順眼。

說到出身,共進會中多有豪門巨富,孫武乃太平天國處州王永忠之孫,家資百萬,另有一個劉公,人稱大財主。還有一個劉英,也是名門之後。此外共進會人,多有海外留學之經歷,可謂見多識廣。

相比之下文學社就比較的悲慘,清一水苦大仇深的外貌。最典型的就是大魁首蔣翊武,長得土頭土腦,狀如田舍翁,就一標準的農民。而文學社人多半沒有出過國,讀的書也是古書,張嘴就是反清復明。讓共進會的孫武劉公等人瞧不在眼裏,譏諷他們說:文學社內容,我很茫然,看他們的簡章頗缺乏革命性。

共進會瞧不起文學社,文學社也瞧著對方怪異,所以雙方爭執不下。事情的麻煩就在於,在湖北,文學社有他們對未來政府的領導人選,共進會也有自己的對未來政府的領導人選,這其中的關鍵人物,不是兩會之首,而是共進會的大財主劉公。

因為劉公為起事贊助了一大筆錢,解決了這次起事的經費問題,所以被推舉為大都督。而同是共進會的劉英,贊助費用排第二名,因此被推舉為副都督。如果這兩人不樂意放棄到手的都督,雙方的聯合,也就無從談起。

【05.節外生枝大元帥】

公元1911年9月14日(農歷七月二十二),共進會與文學社的高層人士秘密聚集於武昌雄楚樓十號大財主劉公家裏,除文學社會首蔣翊武被派往湖南嶽陽駐防,無法到會之外,其余的重要人物全都到場。

會議主席劉公,記錄蔡大輔,共進會會首孫武做形勢報告。

孫武說:現在的問題是,共進會與文學社兩家,打也打過,吵也吵過,可最終還是得合作。不合作怎麽行?不合作就無法推翻滿清,總不能一家起事,另一家在一邊袖手看熱門吧?看到最後兩家都是個完蛋。所以呢,當此之時,緊要關頭,到底應該怎麽個辦法,你們大家說吧。

劉復基說道:眼下的情形,離了共進會,文學社一家成不了事。離開文學社,共進會也是沒咒念,兩家可謂生死相依,不離不棄,成則兩成,敗則兩敗。所以我的態度是: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們真的想要推翻滿清的話,那就再也不許提共進會和文學社這兩個名稱,大家都是革命黨人,一起去和滿清拼個你死我活,明明戰場上死生與共的親兄弟,還分什麽共進會文學社?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劉復基是在場資格最老的黨人,說話是有權威的。更何況他說得又是深得人心的明白道理,於是眾人紛紛點頭,一起拿眼睛看劉公。

為什麽看劉公?

因為劉公是這次起事的大股東,目前已經官拜大都督,所以大家要聽聽他如何表態。

劉公心裏卻是窩火,這次革命的錢是他掏的,而且他還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命都不要了,誰還會在意一個大都督?

於是劉公站起來表態:本人完全贊同劉兄觀點,擱置共進會與文學社的爭執,共同革命。雖然本人前曾被推舉為大都督,但是現在正式宣布,本人放棄大都督的官位。不過呢,還有一個副都督劉英,我的大都督可以放棄,至於劉英本人的意見,我表示尊重他的選擇。

共進會諸人心裏悲憤,噢,我們共進會出錢,出人,連個虛名也要讓出去,憑什麽啊?於是共進會楊玉如挺身而出,給會議添亂。

楊玉如說:我完全同意大家的意見,堅決無條件的表示支持。不過呢,革命可是樁大事,萬不可陷入到群龍無首的局面之中。所以我的意思呢,大家不妨推舉出個大元帥來,等起事的時候,也好居中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