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慈禧和李鴻章緋聞滿天飛(第4/13頁)

可是這梁啟超端的難以對付,他一邊和孫文稱兄道弟,一邊跑到檀香山,將孫文的老巢給抄了。

留守檀香山的興中會兄弟一見梁啟超,驚為天人,立即欽服,於是梁啟超對檀香山興中會進行了“改制”,原興中會的兄弟會團結在梁啟超周圍,踴躍“起兵勤王”,紛紛解囊相助,眨眼工夫,梁啟超就從孫文的老窩裏抄走了二十萬銀元的巨款,然後又以上海廣智書局招股為名,注冊了一連串的連鎖皮包公司,又搬走了五萬銀元。

而康有為在新加坡更是財源滾滾,康、梁兩人賺到的錢合起來,是一個怕人的數字。

兩湖總督張之洞奏報:康有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擁有至少六十萬洋銀的現金流……另有人著書指出,康、梁這兩人賺的錢,足足超過了一百萬銀元……

康、梁募集到的資金是不少,但募集成本也高得嚇人,“僅電報一項,耗費逾十萬元”。

不管怎麽說,反正康有為有了錢,他就要報陳少白舉報並逐他出境的一箭之仇。

這時候正好畢永年率江湖幫會諸老大於日本歸國,卻被康為有埋伏在香港,突然殺將出來,給了哥老會總舵主王秀方、金龍山及騰龍山五位山主每人幾百元錢,眾老大見錢大喜,立即撥寨而走,合夥跟康有為走了。

其實這些人早就想走了,好端端的老大當著,都是非常體面的總舵主、山主,就因為跟孫文合作一次就全都沒了,這誰受得了?

此時分道揚鑣,江湖上於是又恢復了幾個堂口,興漢會從此無人再提。

畢永年接受不了這個現實,追在後面苦勸未果,悲憤之下,毅然削發為僧,從此周遊天下,不問世事。

【06.江湖國會大勤王】

康有為往江湖老大身上砸銀子,卻也不是為了和陳少白慪氣,而是他急於起兵,營救光緒皇帝。現在錢有了,願意為了拿錢賣命的江湖人物也齊了,康有為也該大幹一場了。

這時候八國聯軍正轟轟隆隆地向北京城開進,上海租界之中,由翰林院編修蔡元培牽頭,在張園聯絡諸多社會名流共商國是。與會者有未來要創辦復旦大學的馬相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同桌嚴復,有領導中國共和革命的決定性人物章炳麟,有康有為的優秀學生林圭、唐才常……後面這兩個人還是兩湖總督張之洞的優秀學生,掌握著張之洞的自立軍,不可不提……

與會者還有一位高僧,悟玄大師。

這悟玄大師又是個怎麽來歷?

他就是畢永年!

畢永年是實在耐不住寂寞,更重要的是,他交遊廣泛,江湖之上大名鼎鼎,像張園集會這種事,缺了他是萬萬不成的。

八十多位社會賢達人士,僧俗名尼,在會議上熱烈地討論了大清帝國的時局與未來,與會者均認為,八國聯軍這就進京了,這個大清帝國算是完蛋了,大家幹脆自由吧,民主吧,共和吧!

自由也好,民主也罷,共和也可,總得有個總統吧?

這個大總統,論能力論資歷,是誰也比不得李鴻章的。

所以大家心裏有數,大總統的事兒先放這兒,難得這麽多社會名人名僧湊在一起……幹脆就成立個國會算了。

於是大清帝國時代的國會橫空出世。

所有與會人員,統統都成為了國會議員。

在國會上自由民主了之後,議員唐才常就開始考慮了,要自由,要民主,總得先有個皇帝吧……沒有皇帝,自由就沒有保障,沒有皇帝,民主就無從談起。

還是要起兵勤王。

在康才常這裏,起兵勤王的人手是不缺,兩湖總督張之洞的自立軍由他掌握著,而且他的旗下還有兩員悍將——吳貞祿和林圭。

吳貞祿此後將成為袁世凱最危險的對手。此人心智最深,性情沉穩,為難得的將才。但由於此人非常低調,反不如林圭那樣引人注目——林圭素有豹子頭之稱,倒是沒聽說吳貞祿有什麽威風的綽號。

有兵又有將,缺的就是錢!

而康有為卻是不缺錢。

於是唐才常成立以營救光緒皇帝為目的的正氣會,和尚畢永年任副龍頭,但是很奇怪,這個江湖組合成立之後,名字卻叫富有山堂,不知是何典故。

康有為的錢,加上唐才常的兵將,再加上哥老會王秀方兄弟的會眾,那就幹吧!

等到幹起來的時候大家才發現,這次起兵勤王行動,計劃是前所未有之周密,除了一個小小因素被大家忽略之外,應該考慮的問題全都考慮了。

這個被忽略的小因素,就是武器!

好像沒有一個人想到打仗先要買武器,參加勤王的眾兄弟,都是拎著鋤頭上陣的。

【07.老少爺們兒上法場】

唐才常的勤王兵馬被清兵打得稀哩嘩啦,史家一直責怪康有為這家夥打款太慢,他甚至都有可能根本就沒打款,“康之擁資自肥”,所以才搞到勤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