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圖謀關中(第2/3頁)

丁承宗見楊浩已考到此事,便也放心了,他之所以和楊浩說這番話,倒不是懷疑小六,也是出於防患未然的心態罷了。不過對如何安置小六,兄弟倆還是很認真地計議了一番。

“小六,這幾年你獨自在外,與鐵頭兩人,單槍匹馬而赴巴蜀,轉戰巴蜀,牽制宋軍,為我河西大業,立下卓著功勛,而今,又能為本王帶出五萬精騎,功莫大蔫。木恩、木魁、張崇巍,皆我開國功臣,獨領一軍,鎮守一方,以你之功,可禦此例,本王封你為關中都督,鐵頭為統軍使,仍領所部,麾前效力,你可願意?”

當著眾多將領的面,楊浩不叫他的大名,仍然喚他小六,這就是另眼相看了,童羽心中便是一曖,又聽楊浩如此安排,剛剛回來便是一個都督的官位,不由得心生感激,連忙與鐵頭拜謝領命。小六從一介潑皮能有今日,權柄地位的確大漲,可是眼界也隨之開闊了。

自家事自己知,他知道讓他領軍征戰一方,他辦得到,讓他獨樹一幟,他並沒有那個能力,並不僅僅是因為糧草輜重、情報謀劃,一直依賴於楊浩,即便給他這個條件,他也沒有這個才能,而且他到巴蜀後,雖自稱義軍,在官兵眼中卻是亂匪,縱橫各地,雖然說是劫富濟貧,說穿了就是打家劫舍,士族中的能人不會投效於他,他可沒有大哥楊浩麾下那麽多治理政務,參贊謀略的高人,因此也從未有過脫離西夏,自立旗幟的念頭。

或許他手下有些將領自我膨脹,曾有過一些貪婪的念頭,又或者繼續任由他這樣獨自領軍在亂,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麾下兵馬只知有他而不知有楊浩,將來他也會產生野心,但是從現在起,這種可能的萌芽,已不可能再萌生了。

童羽只顧歡喜,旁觀諸將羨慕之余,卻品出了另一層味道:關中大都督?大王果真要取關中,奪天下了?

一想大王心中志向不僅僅是一個隴右,眾將熱血沸騰,也無人嫉妒童羽所受的賞封了,仗還有得打呢,想要官位前程,有的是機會,只要自己本事夠大,那就成了。

楊浩親手扶起兩位結義兄弟,笑道:“小六,鐵頭,你們千裏馳騁,剛剛從蘭州一線趕回來,又經逢一場惡戰,本該讓你好生休整幾日,不過……兵貴神速,我有一件大事,要讓你去做。”

童羽笑道:“這幾年來,不是轉戰巴蜀的險嶺峻隘之間,就是與尚波千虛與委蛇,勞碌奔波的事,從未停歇過,從今往後,臣這心裏踏實多了。再辛苦也比往日強上百倍,大王有什麽命令只管說。”

楊浩的臉色凝重起來:“我要你馬不停蹄,立即直奔六盤山,越六盤山,牢牢占據中安堡、蓮華堡、笄亭山、瓦亭寨一線!”

張崇巍雙眼一亮,脫口道:“大王要破制勝關,進逼隴西?”

“錯!”

楊浩道:“是南攻秦州,西平鞏州,東克渭隴二州,兵出岐山,直取長安。”

眾將一聽摩拳擦掌,紛紛請纓,要做攻打長安的第一將。鞏州在秦州以西,現在的甘肅地區,當地宋國駐軍極少,秦州倒是駐有重兵,不過取秦州,一來是為東攻長安解決腹背之患,另一來就是南進巴蜀了,楊浩的目的既然是進攻關中,自然是出岐山攻打長安功勞最大。

楊浩笑道:“你們不要爭了,想打仗,機會多的是。小六曾領兵在關中半年之久,對那裏的地形和當地守軍的戰力最熟悉,這場硬仗,本王是要交給小六去打的。”

眾將一聽,這份大功又是小六的,人家是大王的結義兄弟,自然不好去爭,一旁卻閃出了柯鎮惡,抱拳道:“大王,關中宋軍不可小覷,臣願與童將軍同心協力,謀取關中。還望大王恩準。”

柯鎮惡也真是憋氣壞了,其實若論守,楊浩手下的將領中,除了楊繼業還真沒幾個比他更擅長的了,楊浩手下多是進攻型的將領,而攻之後面臨的就必然是守,一個善守的大將,其作用並不遜色於那些善攻的將領,但是守顯然不如攻來得榮耀光彩,名聲便也很難顯赫。

柯鎮惡在橫山一次、在鹽州一次,兩次唾手可得,足以讓他一戰成名的大功,都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功敗垂成,饒是柯鎮惡任勞任怨,心裏也難免有點想法,再不立一次大功,他是真的無顏與袍澤們站在一起同殿稱臣了。

楊浩知道他的想法,也覺得天意弄人也好,事出無奈也好,這兩件事確實委曲了柯鎮惡,他略一思忖,覺得一旦長安到手,勢必就要面對關中宋軍的反撲,從時間上看,那時趙光義也該回來了,在他的親自指揮下,宋軍的反撲之力絕不會小。

楊浩並不認為趙光義能打下幽州,即便趙光義沒有犯歷史上曾經犯過的同樣的錯誤,這一戰他也要敗,只不過敗的程度可能會有些差異,敗的時間,可能會稍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