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利字擺中央(第3/4頁)

一些試圖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被處死,一段時間裏,甚至學習外語或給外國人教漢語亦被禁止,建造巨大寶船的設計圖和鄭和的航海記錄被故意毀掉,以致後人連鄭和的船隊到底都到過哪些地方,都不能完全搞清楚。

大唐天寶十年,唐與西域諸國在怛羅斯之戰中失敗,從此中國人失去了對外幹涉的能力。七百年後,中國人通過海路重返世界的政治舞台,大明帝國重新成為世界霸主,但是僅僅三十年,它就固步自封,縮回了鐵拳,其危害一直延續到今天。

下西洋的利益是巨大的,即便是它的收入是內府和國庫的,也對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利益,正如夏潯方才所說,對沿海城市的影響、對各個商品生產地的影響,尤其是采購大量手工品對廣大手工業者的影響,內府要銷售、要花銷,對整個市場的影響……

鄭和七下西洋,並沒有使國庫空虛,國家貧窮,相反,在下西洋最頻繁的永樂時期,大明各種大型建設不斷上馬,建北京城、建紫禁城、營建昌平皇家陵園,建武當山、建大報恩寺、五次出兵北元、修繕長城、疏通南北大運河,無一不是全國性的大工程,結果呢?

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後,國家幾乎沒有什麽重大工程,國家的財政反倒是捉襟見肘,處處為難。明英宗天順三年,內官上奏:永樂間國用充足。今府庫空虛。內外衙門,屢年成造各玉府寶冊儀仗關用黃金數多,官庫收貯缺乏,乞照永樂、宣德年問差內外官員往西洋等處采買……

宣德年間工部尚書黃福言:“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嘗乏。如今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

嘉靖年間,刑科給事中嚴從簡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

所謂下西洋造成國家財政困難,不過是某些人精心編造的謊言神話,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抨擊?因為這是皇家壟斷的貿易方式,它對豪門、地主、巨賈這些培養出了大批文官的中間階級毫無好處。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作為他們的代表,文官集團自然竭力反對。

到後來的明朝皇帝,從一出生就處在文官集團的包圍之中,所接受的所有信息都是文官集團提供的,在文官集團日積月累,長年不斷的信息轟炸之下,哪還知道真相?只有少數文官泄露了幾句真相,可惜卻根本不能上達天聽,天子即便是聽到了,也根本不信。

夏潯深知,朝貢貿易除了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之外,更與整個統治階級中最強大的力量:文官集團,利益背道而馳。與其和文官集團做絕望的抗爭,不如把他們拉上船利益共享。如此一來,通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他們的眼界也能得到開拓,新的思想會從他們之中誕生。

他們曾經是歷史的功臣,也曾經是歷史的罪人,未來的希望,同樣掌握在他們手中。

夏潯的話讓朱棣有些動搖了,可他的思維還有些固囿於“四夷朝貢”的榮耀之中,從他的父親朱元璋時候起,大明執行的就是朝貢貿易政策啊!如今他的下西洋,只是把朝貢貿易發揮到了極致而已,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區別,可是夏潯所言……

夏潯見他有些意動,便誠懇地道:“皇上,開海之利,臣與鄭公公已經說過了,朝貢之弊,文武百官也說過了。開海是否必得朝貢?若開海而不朝貢,豈非利可得、弊可除,皆大歡喜?通過朝貢,真的就能四夷賓服?

從他們貢獻的貢品、從他們在驛館的耀武揚威,皇上可曾看出一點真心賓服的痕跡?通過市舶交易,占有他們的市場,拿走他們的財富,當他們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閱讀的書籍,統統來自我大明的時候,還怕他不真心地欽仰天朝、賓服天子?”

朱棣仍然猶豫,夏潯見了,又出言相激:“難道皇上根本沒有信心讓四夷番國真心賓服,所以寧願以厚往薄來的方式,換取一個虛名?”

朱棣身子一震,一雙虎目霍地瞪向夏潯,目中射出凜厲的光芒!

夏潯毫無懼色,緊跟著又說了一句:“就只怕,如此政策,不合天心人意,結果就是……政在人在,政亡人亡!”

朱棣終於忍不住震怒,騰地一下站起來,狠狠一拍禦案,厲聲喝道:“楊旭,你大膽!”

夏潯夷然不懼,沉聲道:“皇上垂詢,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混賬!滾出去!”

“臣告退!”

夏潯拍拍屁股走人了,朱棣站在禦案後面,胸膛起伏,氣怒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