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利字擺中央(第2/4頁)

別的不說,雖說帶船出海的首領是太監,可他帶的數萬兵馬那可是有總兵官跟著的,武將們比文官更容易生起野心,如果真有人想遠避海外,自立稱帝,只消一刀把帶隊太監殺了,那些武將們還不是一樣自立嗎?

再者說,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其消耗和補給也是驚人的,失去了國家的支持,沒有人員和武備上的補充,想在遙遠的異域他鄉占據自立,談何容易,這根本不是理由。

朱棣之所以用宦官,是因為他在靖難時,有許多宦官為他效忠、出力,忠於他的文臣武將他都予以重用了,自然也要給這些有功的太監安排一條出路。更何況,這種出使、宣撫、巡訪的事兒都是臨時職務,即便是最討厭太監幹政的朱元璋,也不只一次派太監出使、宣撫過,因為在朱元璋看來,這些事情雖然看著威風,卻不能長久把持大權,不會造成什麽危害。

所以,朱棣用太監出使,其實理由很簡單,一是對宦官的寵信,二是循國朝舊例,由於朱棣本人的強勢,他是有自信震懾百官的,實際上他也確實做到了,所以他現在還沒有建立宦官集團對抗文官集團的想法,這也是夏潯提出這個問題的基礎。

否則,他根本不會提出這一點,因為出於維護皇權的更高目的,經濟利益是可以被果斷放棄的,直到幾百年後依舊如此,他根本不會奢望一位皇帝會做出他所希望的選擇。

朱棣品味半晌,臉色漸漸緩和下來,沉聲問道:“第二點呢,朝廷與地方又有什麽矛盾了?”

夏潯道:“皇上,做官的,都希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能報效君王,有個好政績,下能得人望,受百姓愛戴,圖個好名聲。前番一些官員堅持罷海運,興河運,原因何在?不就是因為河運對他們治理的或是他們家鄉的運河沿岸城阜百姓有好處麽?

可如今朝貢貿易,對他們有什麽好處呢?朝廷船艦出海,地方上所供應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調撥諸多徭役,也是無償的,外國使節覲見,他們要負責接待,惹得民怨沸騰時,他們要挨罵受罪,好處呢?一點沒有,這些外國使節是直接跟朝廷打交道的!

包括咱們的寶船出海,也是一樣,所得利益大半入內府,小半入國庫,完全繞過了地方。地方官員只有責任,沒有利益,焉能不厭憎入骨,層層上報地予以反對呢?”

朱棣的臉色開始有些難看了,又道:“第三呢?”

夏潯沉重地道:“第三,也是臣最擔心的,那就是皇室與地方豪門、地主、巨賈們之間的矛盾。皇上,朝廷每次出海,巨艦無數,俱如浮城,所運貨物,獲利極豐。方才鄭公公已經說過了,那一船船香料,數十倍數百倍的利潤,價值連城啊!

可是,這麽大的利潤,都到哪兒去了呢?內府和國庫!且不說朝廷不允許他們進行這樣大規模的貿易,就算允許,以他們的采購規模、運輸規模,能跟皇室的遠洋艦隊相比麽?采購規模小,他們購入的成本就高,運輸規模小,他們所擁有的貨物就少。

說到運輸成本,他們更得完全由自己來承擔,那貨物運回國來,必須得比鄭公公運回來的貨物售價要高,如此一來,根本沒人去買他們的貨物,他們如何與皇室競爭?皇上曾經不止一次下詔,禁止官員經商,與民爭利,可這朝貢貿易,皇室卻成了最大的官商,與全天下的豪門、地主、商賈們爭利!”

朱棣的身子震動了一下,還是沒有說話。

夏潯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從他做了那個重大決定之後,他就想過許多需要安排的後事,這件事正是他想對皇帝說的一個重要問題。

歷史上,朱棣剛剛去世,繼位的朱高熾就下令寶船悉皆停止,諸國貢使遣返,各處海船修造悉皆停止。這是倚重、信賴文官集團的朱高熾受文官集團左右,對朱棣倡導的海洋貿易做出的第一次反攻,他甚至想把京城搬回南京,朱高熾是個仁厚的天子,但他的整個對外政策都是內斂的,儒式的。

幸好朱高熾死得早,遷都大計未及執行,而與祖父更相像的朱瞻基繼位以後,遷都之議徹底成為不可能。朱瞻基又允許鄭和下西洋了,只是迫於文官集團的壓力,規模和次數大幅度減少。

等到朱瞻基逝世,幼童皇帝朱祈鎮登基,整個朝廷便任由文官們擺布了,隱忍了很久的文官集團徹底爆發了,他們停止了遠洋貿易的一切可能,在小皇帝登基後所發布的一連串的詔令中,第一項就是禁止海外貿易和航海。

能想象麽?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新君登基第一條重要政令就是禁止海外貿易,它已被文官集團當成了再也無法容忍一日的眼中針、心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