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到底賺不賺?(第3/4頁)

夏潯聽了微微一笑,出班道:“鄭公公此言謬矣!”

“啊?”

鄭和一見竟然是夏潯出班反駁,不由便是一愣。朱棣坐在上首也有些發呆,他知道夏潯是一直支持下西洋的,眼見鄭和受人圍攻,口誅筆伐,實則是指向自己,朱棣心中懊惱不已,夏潯到了他正暗自歡喜,希望夏潯能站在自己一邊駁斥群臣,哪知夏潯居然表示反對,一時間有些反應不過來了。

眾官員一見輔國公表示反對,卻是大喜過望,北京行部參議胡文龍喜不自禁地道:“不知輔國公有何高見,下官願聞其詳!”

其他官員紛紛響應,連聲道:“是啊是啊,還請輔國公向皇上痛陳利害!”

夏潯向朱棣拱拱手,道:“皇上,鄭公公方才所言,只是計較於貨物往來之利益,僅此一端,實在是算不得甚麽了。”

眾官員紛紛響應:“是啊是啊,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何須與蠻夷互通有無,爭其利益呢!”

夏潯微微一笑,說道:“臣覺得,下西洋之利弊,若只計較這點買賣得失,那就落了下乘,要看它到底是有利還是無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朱棣的臉拉長著,都快變成鞋拔子臉了,他強捺著不悅道:“你講!”

“是!”

夏潯對朱棣的表情恍若未見,朗聲道:“首先一個,沿海城阜,如長樂、寧波、太倉、泉州等地,富庶繁華,商賈雲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海市,如果沒有海市,這些沿海城阜,何談興旺?下西洋,帶動沿海城市的文化、經濟和民生全面發展,這是一筆無法估算的收益。”

“嗯?”

文武百官俱是一愣,鄭和首先反應過來:“原來輔國公是向著我說話的!”

朱棣也反應過來,不過他卻沒有像鄭和那樣露出明顯的喜色,而是狠狠瞪了夏潯一眼,板著臉道:“講下去!”

“是!再一個,寶船下西洋,需采購大量中原物品以資貿易,如鄭公公方才所言之瓷器,若不是用於西洋貿易,這景德鎮的青瓷、福建德化的白瓷……銷量哪能如此之大?佛山原本只是一座孤村、幾處鑄坊,若非番舶始集,南北巨輸,安能由幾處作坊,發展成偌大的一座城阜?”

此時文武百官都知道夏潯實際上是站在鄭和一邊的了,一個個好不懊惱,夏潯也不理會,繼續道:“由此,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絲織、松江的棉織、蕪湖的印刷,杭州的茶業……帶動了地方多少發展?

再延伸開去,冶鐵、鍛造,造船、航海、天文……在這個過程中,又帶來了多少技術的發展?更不要說交通西洋,會帶來多少物種的流入、多少文化的交流了。”

“下西洋,除了使我大明威名遠播,四夷賓服,我大明貨物流行萬國,四海諸夷皆以用我大明之物為尊榮,更可使其心向天朝。再者,縱是蠻夷,亦有所長,我大明下西洋,以己之長換己之短,既張國威又足國用,名利雙收,有何不好?”

太常寺卿林承易忍不住反駁道:“輔國公所言貌似有理。可國公可知道,自鄭和下西洋歸來,番邦朝貢頻繁,其貢船抵達,一應運送,皆由地方抽調徭役,民力耗費之大,不可計數。比如自廣東運送至京,因為舟楫不通,常需翻山越嶺,百姓苦不堪言。

再者,海外國家入貢並無定時,若其來時正逢農忙,抽調勞力,對地方危害更大。軍民遞送一裏,所使徭役不下三四十人,俟候於官,累月經時,早荒廢了農務。

等那貢使歸國時,又從我國購得大量貨物,沿路有司均須出車代為載運,少者數十輛人,多者百余輛,男丁不足,連婦女都要服役。番使所至之處,勢如風火,叱辱驛官,鞭撻民夫,更是屢見不鮮。朝廷招懷遠人,反增近人之憂,這是什麽道理!”

他這一說,行部參議胡文龍也來了勁兒,說道:“貢使隨從動輒數百人,隨貢物進京者,僅正副貢使數人,其余人等一概要留在沿海城阜的館驛之中,這數百人飲食住宿,各種供饋,均須地方官府負責!這些貢使在地方上待久了,更常倚仗身份惹是生非。

前有琉球貢使搶劫海船,殺死官兵,毆傷中官,奪其衣物,雖然治罪,禍害不淺。後有爪哇貢使在莆陽酗酒肆橫,執刀殺死數人後自殺身亡,影響惡劣!這些貢使所到之處常鬧得雞犬不寧,更有日本貢使乘山東饑荒之際,盜買流民子女,滿載而去,害民虧國,可痛可恨。”

戶部右侍郎蘇潛也高聲駁斥:“何止如此!這些貢使朝貢,大多為圖厚利而來!其貢物不管你需要與否,只管大批運來,你若不收,便糾纏不休,百般無賴!人家是打著朝貢的幌子,我天朝怎好計較貢物薄厚?以致屢屢為其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