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到底賺不賺?(第2/4頁)

所以南京六部和各衙各司都已陸續派遣官員常駐北京,此次朱棣北巡,還帶來許多官員,如今在北京的官員總數已經占了朝廷官員的一半以上,這些人群起反對,幾乎就等於是整個朝堂所有官員的態度了。

戶部右侍郎蘇潛因為夏潯上殿見駕,打斷了一下發言,等夏潯站回班中,又重拾話題,憤然說道:“前番下西洋,若說是宣撫諸國,實已達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時日,何須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費錢糧數十萬,因病及風浪海嘯,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於國家有何益處?”

鄭和駁斥道:“蘇大人,我朝廷寶船數百條,條條巨大如城,遠行萬裏,只是采購些奇珍異寶嗎?那要多少奇珍異寶,才能裝滿這如城的巨艦?我大明寶船上一次西行歸來,共購入貨物近兩百種,香料二十九種、珍寶二十三種、藥材二十二種、五金十七種、布帛五十一種、動物二十一種、顏料八種、食品三種、木材三種、布匹等其它雜品八種,所謂只購奇珍異寶,蘇大人不覺得這是無稽之談嗎??”

鄭和下西洋,各種商品的進出口都是他經手采購的,說起來一清二楚,又道:“所購這些貨物中,比如胡椒,在蘇門答臘、柯枝等國進價為一貫一百斤、在我大明市價至少是二十貫一百斤,盈利二十倍有余。我大明寶船闊如城池,但運一船胡椒回來,只此一項其盈利何等驚人?”

胡椒在明朝時候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商品,上至宮廷,下至富紳,飲食之中必放胡椒為佐料,同時,它還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種香料,《金瓶梅》中李瓶兒想改嫁時,敘說她有多少私房時,就提過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椒”。

這書雖寫的宋朝,作者卻是明朝人,他只是把當時的民俗風情代入到這個宋朝故事裏去罷了,反映的正是當時明朝時候的市井風情,這胡椒是十分緊俏的商品,可是在中原產量又極少,主要依賴進口,民間進口的話運輸成本極高,價格便不斷地往上翻,所以成了保值的硬通貨。

鄭和又道:“還有蘇木,在異國進價與在我大明的售價相差亦在二十倍以上,我大明寶船一趟回來,僅是蘇木所得利潤,便何止千萬?”

這時節,物價還不算高,所以獲利只有二十多倍,在本來的歷史上,隨著物價的上漲和停止下西洋造成供求失衡,到了宣德年間,一斤蘇木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進價的五十倍。

後來朝廷曾以胡椒、蘇木代發薪俸,就有那不明真相的人抨擊這是克扣官員俸祿,孰不知明初時候常以實物代替薪俸,就算到了後來也有直接發大米、布匹的。所以用實物代替寶鈔發放薪俸乃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以胡椒和蘇木作為發放薪俸的實物,在當時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是劃算的。

當時以胡椒、蘇木發放俸祿的不僅是文武百官,還有大量的軍士,如果以胡椒、蘇木折俸是克扣行為,那麽皇帝幾乎將所有人(文官、武將、軍士)全都得罪了,得罪了所有的勢力集團還能得以推行,甚至沒有一起軍隊嘩變,可能嗎?

在當時,這些東西是緊俏貨,以之折俸那可是變相提高了所有人的俸祿。就在幾十年後,麥哲倫航海歸國,裝載的胡椒在出售時,其售價是購買地的一萬多倍,所以鄭和買回來的這些胡椒、蘇木,根本就是一倉倉不斷升值的寶物。

固然,在連續七次下西洋時,胡椒的大量輸入,曾使得其一直居高不下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這是供應關系的必然,它對這些商品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好處還是壞處?難道互通有無的貿易行為不是讓物價降低,反而是讓商品不斷漲價?

市場飽和了,無利可圖了,人們自然會減低這種商品的輸入。八十年代彩電是緊俏貨,許多人家求親托友弄不到一台,商家那是能進口多少就進口多少,保證賺得盆滿缽滿,不愁銷路。難道你跑去告訴他,三十年後這東西滿大街都是,不要進啦,免得積壓。

以此作為攻擊下西洋的一條理由,說都何其無恥,信者何其愚蠢。

鄭和又道:“再說,我們的寶船出海時,也攜帶了大量的商品,以瓷器為例,進價不過幾十文,幾百文,最好的不過幾貫,幾十貫,可是售價呢?在異域他鄉,青花白瓷盤每個五百貫,碗每個三百貫,瓶每個五百貫,酒海每個一千五百貫。”。

鄭和微微一笑,說道:“蘇大人,我們賣一萬只碗,就賺至少三五百萬貫呐,這怎麽是勞民傷財的賠錢呢?”

“這個……”

鄭和一番話有理有據,根本不容辯駁,蘇侍郎一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其余官員有心幫腔,可是面對鄭和所列舉的實例,一時也是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