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十二願(第3/5頁)

如今,大明在遼東的諸般動作,實際上朝中已經有文官上書彈劾了,認為朝廷此舉有失天朝上國之風範,有些手段委婉些,借敲打夏潯來暗責皇帝,有些則直言不諱,直斥皇帝此舉無道。皇帝心中郁悶的很,夏潯這番話,可是狠狠扇了那些鼠目寸光的濫好人一個大嘴巴!

紀綱在一旁看見皇帝大笑,神情十分歡愉,連忙進言道:“皇上,輔國公這番話,雖然粗獷了些,卻是字字真言、大快人心呐,依臣看,不如一字不易,刊之邸報,發行江南,叫那些愚腐之輩都看看。”

“唔……”朱棣略一沉吟,夏潯這講話是瞞不住的,如果任由民間傳播,說不定就有人胡亂篡改,朝廷明示於天下,也未嘗不好,便欣然道:“好主意!發下去吧!”

“是!臣遵旨!”

紀綱連忙趨步上前,欠腰舉手,從朱棣手中接過那份奏報,小心揣在懷中,心中暗喜:“這邸報一發,你楊旭怕不被江南士林罵死,到時候名聲比我紀綱還臭十分。”

道衍向朱棣合掌道:“皇上,如此大鐘,前所未有,為防意外,臣與宋尚書商議,決定先試鑄一鐘,若無差錯,再正式鑄造,在此期間,正好制作經文字模,如此盛事,非同小可,還請皇上為之作序,以便早些制作字模。”

朱棣聽了,微一沉吟道:“嗯……這經文自然是要作序的,只是……朕寫些什麽好呢?”

道衍胸有成竹地微笑道:“此鐘鑄成,千年不壞,每日敲響,滿城皆聞,這序麽,當寫上陛下宏願!”

朱棣欣然道:“理應如此!”

道衍道:“自皇上靖難,復又登基為帝,朝野毀譽相參,似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偽忠之輩,總有不平之鳴為之響應,皇上還應寫明這些人的罪孽,以昭世人,以正視聽!”

朱棣大笑,不屑地道:“太古之事早已泯滅,如今記載或存或廢、或真或假,萬不識一。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罷了。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何苦來哉?方黃齊泰之輩,自以忠賢,實則禍國之大奸,也配上我永樂大鐘麽!”

道衍深深地望了一眼剛剛揣好奏章正暗藏喜色的紀綱,微笑道:“皇上,善惡忠奸,終能昭然世上,然則明示其罪,豈不早些喚醒愚昧?大鐘之鳴,懲惡揚善!”

“嗯……”

朱棣思忖片刻,頷首答應,輕輕站起,提起筆來,紀綱見了,連忙搶前一步,鋪好紙張,捧過硯台,灑水研墨。朱棣峙立案後,撫須沉思良久,提筆飽墨,揮灑自如地寫道:“……讒言君臣,誣毀善良,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王法所誅皆不忠不孝之人,兇暴無賴,非化所遷。所以拔惡類,扶植善良,顯揚三寶,永隆佛教,廣利一切。”

道衍立於側,見了文字,合掌稱善。

朱棣潤一潤筆,又復寫道:“惟願如來闡教宗,惟願大發慈悲念,惟願皇圖萬世隆,惟願國泰民安樂,惟願時豐五谷登,惟願人人盡忠孝,惟願華夷一文軌,惟願治世常太平,惟願人民登壽域,惟願災難悉清除,惟願盜賊自殄絕,惟願和氣作禎祥……”

十二大願,一氣呵成,朱棣擱筆笑道:“此鐘日日長鳴,朕這十二大願也可日日昭示於天下,願朕心願終能得成!”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

道衍、宋禮、紀綱一行人離去的時候,趙王朱高燧正陪著皇太孫朱瞻基騎馬回來。朱高燧送了朱瞻基一匹好馬,朱瞻基非常喜歡,今日本是去城郊射獵的,只是現在北京人口越來越多,城郊動物已經遠徙,並不曾射得獵物,不過朱瞻基一向在宮中,有機會策馬馳騁,玩耍一番,已是極為開心了。

朱瞻基喜歡這四季分明的北方,喜歡大北京的壯闊,這一點,與乃父皇太子朱高熾不同。朱高熾喜歡南方,當初永樂皇帝議遷都的時候,無論是從政治軍事因素方面,還是僅從本願喜好方面來說,朱高熾都是不同意的,只是他本來就不討朱棣喜歡,所以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現在還不是他當家作主的時候,在朱高熾的打算裏,來日等他做了皇帝,只消皇位稍稍坐穩,理順君臣關系,他就遷都回南京,滿朝文武大多是被他的父親軟硬兼施逼到北京的,到時候必然紛紛響應,藉此一舉,還可大獲百官擁戴。

可是在這一點上,朱瞻基與父親的想法又有不同,他已成長為一個少年,有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喜歡他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想法同祖父是相似的,或許因為沒有祖父那樣的人生經歷,他沒有祖父那麽大的胸襟和野心,但是這個少年郎卻也不像他的父親那麽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