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出關(第3/3頁)

可惜,元人往北撤,明人往南遷,留下的一些民戶本就極少了,又不許他們緣邊耕牧,秋冬時節還要燒荒……遷民、燒荒、限制耕牧,大片的沃土草灘就這麽荒廢了。遼東變得一片荒蕪,固然不能資敵,卻也不能資己之軍國大用。長遠看來,乃是大大的失策。

而且,如此一來,當我明軍出塞征討時,也少有耳目向導,又無居民協助。胡虜沒有城廓居止,其地空曠。千裏行軍,勞師動眾,便難以真正撼其根本。再者,大軍遠征,糧餉全靠內地百姓馱角饋運,耗資巨大,以朝廷之富有,怕也難堪其負。”

夏潯聽得暗暗點頭,蕭兵備別出心裁,這個論調仔細品味,卻未嘗沒有道理。一般的戰爭,是殺人一千,自損八百,而對整個遼東的堅壁清野,最終造成的卻是壯大敵人,削弱了自己。

蒙古人現在被趕回了草原上,失掉了許多生活用品的生產手段和來源;又由於與明朝處於對立地位,貿易關系不能正常地發展,由於他們愈加窮困,戰爭成本遠遠小於明國,為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定期搶掠就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說以前蒙古人尚有恢復中原的能力和企圖的話,現在他們入侵則多是部落自發行為,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其經濟需要。當然,這種情形是因時而變的,當戰爭成了常態,大明內部又出了重大問題的時候,劫掠就可能變成侵略,變成了統治權的爭奪。

可是遼東如果能夠變得富庶,邊貿能夠變得發達,這種情況就會改變許多。我們不能排除野心家、戰爭狂的存在,可是錯誤的措施,卻只能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敵人。

這還只是外面,對遼東內部也是一樣。遼東自明初就掌握在明人手裏,現在這兒的居民中,蒙古女真等部族人口不足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在這兒現在是名符其實的少數民族,漢人數量在這裏是占絕大多數的,後來大明還向更北方發展勢力,建立了奴兒幹都司。

可是這麽一大片廣袤的土地,始終沒有真正牢牢掌握在大明手中過,歷經兩百多年的發展之後,曾經是這裏人口最多的漢人漸漸不見了蹤影,最後被女真人做了這裏真正的主人,原因何在?

因為這兒除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始終沒有多少漢人民戶,漢人始終不曾在這兒真正地紮下根來。否則,兩百多年的發展,占絕對多數的漢人,早就把這兒的各族百姓同化了,哪還會兩百年仍舊是涇渭分明,彼此關系甚至越搞越惡劣。

盡管朝廷在北部邊防上不遺余力,但是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邊患是不可能解除的,總有一天,這邊患也就成了心腹大患!

夏潯想著,愈發堅定了此去哈達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