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出關(第2/3頁)

而作為這場大戰的導演者,夏潯本人對這場戰役卻並不關心,在他看來,戰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兩天以後,他便約了少禦使、蕭兵備和丁都司,興沖沖地去參觀哈達城了。

夏潯本要微服前往,可哈達城還在廣順關外,周圍沒有什麽屏蔽,如今連開原城下都能出現韃靼騎兵的蹤影,少禦使等人怎能放心讓他輕騎前往?這幾人執意不肯,夏潯萬般無奈之下,最後只得調撥了一衛兵馬護送,五千六百人護衛著他們,浩浩蕩蕩地出了廣順關。

開原轄區共有五城二十一堡。開原下轄五城是開原、中固、鐵嶺、凡河、懿路,二十一堡如柴河堡、松山堡、威遠堡、鎮北堡、青羊堡、鎮夷堡、古城堡、慶雲堡、定遠堡等。這些構成了開原軍民聚居之地,外側有六座關隘,拱衛著生活在其內的百姓,這六座關隘是廣順關、鎮北關、新安關、清河關、山道關、青羊關。

其中,靖安堡在遼北、東北乃至整個北方都堪稱重鎮。廣順關則是開原疆場的東部重關,而哈達城就在廣順關外。大明的幾條交通要道就是通過開原出去,向西過新安關去往蒙古科爾沁草原,向北過鎮北關往吉林黑龍江,向東過廣順關往長白山及朝鮮。

基本上,開原地區的百姓就生活在這些城市及其附近。不要以為五城二十一堡,該有多麽繁密的人群,在這兒,千戶人家就是一城,百戶人家便稱一堡,人其實也不算太少,不過主要是軍隊,百姓比軍隊還少,這就是遼東現狀。

出了廣順關,一路下去,可以看到一些殘垣斷壁,似乎很久以前這裏有些村莊,風吹過時,偶爾還會從那殘垣斷壁間刮出一些草灰。

夏潯微微掩住口鼻,說道:“這兒還有人居住嗎?怎麽會有燃燒的灰燼?”

蕭兵備道:“部堂,這是去年秋冬時節燒荒起的灰燼,大地上草木復蘇,已然灰燼掩蓋,刮到這舊日村落中的草灰,有時還會隨風刮出來,過了這一段就好了。”

少禦使興致勃勃地道:“為了防止韃子侵擾,秋冬之際,遣士兵出關燒荒,使得韃子不能近我邊境放牧,便減少了許多事端,這是一些地方鎮守想出的法子,下官覺得這個法子很好,正打算就秋冬燒荒以隔絕韃虜的法子上奏朝廷,請朝廷立為定例,九邊諸鎮一律遵行,部堂以為如何?”

夏潯心道:“原來秋冬時節邊軍燒荒就起於這個時代,如今還未形成定例。”

前世的時候,夏潯也看過幾本穿越小說,其中有寫到明代邊軍的,大多都提到過這件事,夏潯心裏理所當然地便認為這是一個有效對付韃虜的辦法,所以未及深思便要點頭,一旁蕭兵備已哂然笑道:“少禦使,這是書生之見了,以我看來,這個法子是飲鴆止渴,弊大於利!”

夏潯立即閉口,側耳傾聽起來。

少雲峰不服氣地道:“蕭兵備此話怎講?”

蕭兵備道:“我大明立國初時,蒙元女真,均有不少部族歸附我朝,當時,太祖高皇帝說:‘凡治胡虜當順其性。胡人所居習於苦寒,今遷之內地,必驅而南,去寒涼而即炎熱,失其本性反易為亂。不若順而撫之,使其就歸邊地,擇水草孳牧。彼得遂其生,自然安矣。’

然而,遺胡殘虜遍及原野,去而復來,既離復合,歸附者與未附者錯綜居住,實是難以管理,太祖皇帝便隨機而變,下令將塞外夷民,盡皆遷入內地。可是,一方面元人北撤,一方面邊民內遷,便造成了遼東大片地區空如曠野,荒無人煙。

到後來,遼東已無民可管,幹脆連地方官都撤銷了,全部代之以衛所,遼東也就愈發地窮困了,太祖高皇帝後來也發現這個法子雖能一時隔絕敵我,長遠看來,卻是弊端重重,所以已經有意改變主張,從洪武二十六年開始,太祖高皇帝下旨,陸續從山西等處遷民戶充實宣府左右衛、萬全右衛、懷安衛,讓他們分田立市,開辟荒野。可惜,太祖皇帝駕崩之後,這條遺策便沒有堅持下來。”

蕭兵備嘆息兩聲,指著漫無人際的荒野對夏潯道:“部堂大人請看,為了防止為韃靼所乘,我朝限制軍民到邊界之外去耕牧,許多耕地草場,便只好荒廢。秋冬出塞燒荒,更是荒唐,野草燒盡,所隔絕者,不過是韃靼牧民,縱使輕騎遠去燒荒,燒荒地帶也不過一二百裏,什麽時候真正起過阻擋韃子侵擾的作用了?燒荒燒荒,燒得自己眼皮子底下越來越荒,敵人沒有擋住,反讓自己這邊一片凋蔽荒涼。”

蕭兵備沉默片刻,又道:“洪武初年,蕭某便戍守遼東,積資累歷,如今才升至開原兵備道,這幾十年時光,蕭某都是在遼東度過的。部堂大人,下官還記得方出塞時情景,那時這裏屯田連絡,監牧相屬,雖因那些年的戰亂暫時有些荒涼,可是看那光景,用不了兩年,便又是良田萬頃,人丁興旺,村寨相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