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吞越計劃(第3/4頁)

慶忌道:“今日召集諸位愛卿議事,一是將這個計劃告訴你們,讓大家心裏有數,以便通力配合,建此不世之功。這第二麽,便是寡人決定現在執行吞越計劃的第三步:主動挑起事端,制造與楚國費無忌之間的矛盾,讓越國趁虛而入,與費無忌締結聯盟。諸位愛卿有何良策,可以不引人生疑地挑起與楚國費無忌的爭端?”

慶忌一言既出,群臣紛紛凝神思索起來。

半晌,蔡義躊躇道:“大王,我們何不效仿爭桑舊事,使一村姑與楚人爭執,進而挑起戰事?”

前兩年吳楚兩國兩個村姑爭奪一棵桑樹,互相口角一番,即而兩家人大打出手,緊接著街坊鄰居全體出動,然後兩國屬地牧守官員率兵趕來撐腰,最後發展成一場綿延數年的國家戰爭,公子光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巧用調虎離山計,把掩余、燭庸、慶忌調開,刺殺王僚登上君位的。

孫武搖頭道:“費無忌只顧自己秉權持政,哪會在乎民生國計?漫說奪一棵桑樹,便是奪了一片桑林,費無忌也是無動於衷,根本不屑理會那些小民死活。”

平布一拍大腿道:“那就幹大一點,直接發兵伐楚,迫他用兵。”

四下文武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平布不由老臉一紅,訕訕地道:“這個……有甚麽不對?”

他是少司馬,英淘的直屬下官,英淘可不想自己手下大將出醜,忙解釋道:“平將軍,此計不妥。那一來,就是我們攻楚,而不是引楚軍攻吳,楚軍仍在其國內,不能調虎離山,楚太後勢力單薄,如果策動政變?再者,那時越國也無從與楚國聯盟,被我引入口袋,聚而殲之了。”

“啊!”平布一拍腦門,嘟囔道:“原來還有這些說道,真是麻煩。還是你們想計,末將只管去打便是了。”

四下傳出一陣善意的哄笑,大夫田其英琢磨半晌,開口說道:“大王,依臣之見,欲與費無忌結怨,不必一味考慮怎樣與楚生事,我們不如去伐陳國。”

慶忌一愣,愕然道:“伐陳?”

“不錯!”田其奇鼓起勇氣道:“微臣以為,陳國乃楚國附庸,楚國負有保衛陳國的責任。如果我吳國伐陳,而費無忌坐視不理,楚國控制的大大小小的附庸國都要生了異心,是以費無忌不得不予幹涉。再者,陳國太宰乃費無忌胞弟,便是看在胞弟份上,楚國也不能不予幹涉。只要同陳國打上幾仗,費無忌一旦出兵幹涉,再讓他吃點小虧,哪怕他不因怨生恨,與越國一拍即和,圖謀我吳國?”

孫武目光一亮,贊道:“田大夫所言有理,打陳國還有一個好處,我吳國北進中原,總不能完全寄望於向宋衛和魯等盟國借道,將來一旦力量強大,必須要有自己北進中原的途徑,而陳國就是我吳國向西北進入中原勢力範圍的必經之路,如果占他幾座城池,或者幹脆把它拿下來,對我吳國大大有益。小小陳國存亡,除了楚國,又有哪個諸侯在乎呢?”

慶忌思索片刻,攤開雙手道:“可是……理由呢?寡人總不能無端以大欺小,強取陳國吧?那樣……未免出師無名。”

“這個……”群臣又是一番交頭結耳。

“大王!”蔡義遲疑道:“臣……有一個伐陳的理由。”

“講。”

“理由便是不敬上國,心存渺視。”

“何出此言?”

“大王納妃,陳國不曾進貢朝禮,此番納後,陳國使者依然不見來賀,此乃對我吳國、秦國、魯國心存渺視,無視諸上國權威,吳若伐陳,還能得到秦魯國人之贊。”

慶忌直著眼睛看他半晌,嘆氣道:“寡人納妃,陳國確實不曾朝禮,不過耳目司已傳回消息,寡人此番與秦聯姻,納秦女為後,陳國已派出使節了,如今正在路上。”

“咳!”孫武摸著鼻子重重咳嗽一聲,向英淘擠了擠眼睛。

英淘會意,也咳嗽一聲,扭頭向平布使個眼色。平布面露為難之色,扭頭去找他的下官,卻發現品秩比他低的官員並沒有入殿議政的,只好硬著頭皮上前保證道:“咳……,只怕大王的耳目司,消息也有不準的時候。依臣之見,大王納後之日……陳國使節……是一定不會出現的。”

孫武“啪”地一拍手掌,贊道:“既如此,大王,我們便伐陳國好了!”

※※※

PS:上一章提到猩猩,有書友置疑中國本土不產猩猩。呃~~~說實話,我也以為錯了,幸好查了一下,自己也長了些見識,特與諸友共享。

《山海經·海內經》曰: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禮記·曲禮》雲:猩猩能言。《呂氏春秋·本味》雲:“肉之美者,猩猩之唇”。高誘注:“猩猩,獸名也,人面狗軀而長尾”。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雲:“猩猩,好酒與屐。人有取者,置二物以誘之。猩猩始現,必大罵曰:‘誘我也!’乃絕遠去。久復來,稍稍相勸。俄頃俱醉,其足皆絆於屐,因遂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