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吞越計劃(第2/4頁)

第五步,吳國以受攻擊國的身份發動反擊,揮正義之師,徹底消滅越國。至於介時把越國降為外交、軍事全部從屬於吳國的小伯國,還是按照慶忌一貫的擴張原則劃縣而治,還要看當時的具體情形。

第六步,看當時天下局勢,或放費無忌一馬,使楚國長期陷於內戰;或助楚太後消滅費無忌這支無根之軍,做為出兵條件,楚國割讓潛山以東領土給吳國。

眾臣聽了,大殿上頓時一陣嗡然。這項吞越計劃時間跨度之長,諸侯涉及之多,內政外交、軍事民事等諸因素的影響之多,實是令人嘆為觀止。在春秋之世,即便是一場迫在眼前的戰爭,也少有涉及如此多的因素、動用如此多方面的詳細計劃,何況是如此長遠的計劃,擬定的如此詳細,又要隨時根據國內國外各種條件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真虧了孫武、範蠡幾人能想得出來。

當時制定這個計劃時,修理內政,聯絡秦國、溝通楚太後的預計實施時間就長達三年之久,主要是考慮到吳國實力還嫌不足,需要休養生息、發展壯大;楚國方面,在與秦聯姻,說服楚太後,扶植太後系力量,強大到足以同費無忌抗衡之前,不具備同費無忌開戰的資本;再就是擔心吳國的崛起,會引起中原諸國有識之士的忌憚,在伐越時對吳國進行幹預,或者對越國給予援助。因此要在幾年時間內卑弱以示人,盡可能的交好其他國家。通盤計劃的實施前後跨度八年以上。

現在計劃有變,是因為同秦國聯姻的事已經順利完成,楚太後通過郁平然,已向慶忌表達了願意提受幫助,並割讓潛山以東領土的要求。楚王如今大權旁落,隨著他年歲漸長,親政之期日近,如果費無忌不願放權,他很可能還有性命之憂,在楚太後方面來說,多等一天便多一分危險,她已不得不冒險了。

潛山以東是楚國領土不假,但是那裏卻不是楚國的直轄領土,而是大大小小幾個伯國,楚國地域太過廣闊,對那裏的控制力原本有限。如果割讓這些小伯國及其領土給吳國,換來小楚王和自己的安全,並且重樹君權,中興楚國,在楚太後看來是十分值得的。

這個貫徹計劃的先決條件發生作用,還不是促使慶忌提前發動的最主要原因。他決定將計劃提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遙遠的西北,那場即將發生的,似乎和偏居東南沿海的吳國毫無關系的晉國之亂。

在他們的原定計劃中,是準備前幾個條件發生作用時,想辦法說服魯國,與魯國合兵討伐齊國,進而引誘越國和費無忌侵吳。然後由魯國和東夷軍隊暫且拖住齊國,吳軍趕回,關門打狗。

到時楚太後在郢都同時發動政變,切斷費無忌退路,楚軍得悉國內變化,必然軍心渙散不堪一擊,費無忌則無心於吳國爭戰,必然急於回國穩定政局,這樣一來吳國國內便只剩下越國軍隊,越軍偷襲尚可一戰,正面作戰又豈是吳軍敵手?只要消滅了越軍主力,再取只剩下一個空殼子的越國便易如反掌了。

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說服魯國出兵,陪他們做這場戲。還要看今後幾年的外交幹得怎麽樣,能否消彌來自其他各國的壓力。現在隨著即將發生的晉國的一場大動蕩,這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由於晉國之亂宋國參予其中,輾轉找到吳國,請其遊說秦國出兵,使宋吳兩國達成了一種秘密合作關系。這樣一來,那個吳國準備佯攻的假想敵目標就可以由齊國變成宋國了。如果兩國配合來演這場戲,那麽吳國就不需要費盡心機勸說魯國一同出兵,也不必考慮伐齊之後的爛攤子,更可以隨時想戰就戰,想退就退,保持軍隊更大的機動性。

同時,在晉國大亂的時候吳國發動滅越之戰,來自中原各國的政治或軍事阻力將最小,甚至完全不需要任何顧慮。晉國占據著中原最龐大也最肥沃的領土,這個龐然大物一旦解體,各種勢力馬上就會按照各自的利益重新進行組合,越國和晉國比起來,無論是地理位置、領域大小,還是對中原各國的影響,完全無法相比。因此如果慶忌在晉國解體的時候吞並越國,天下諸侯誰還有閑功夫去理會東海海濱百越人的那個小小越國呢?

當然,這其中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不過以孫武、範蠡、文種這樣的鬼才,隨時可以因勢因形而調整補允,像晉國分裂這樣幾百年也遇不到一次的好機會卻是稍縱即逝的,又豈能輕易放過。

此時在殿上的都是慶忌的心腹重臣,要執行這一系列計劃,需要這些各負所司的重臣同心協力,因此孫武毫不隱瞞,將事情一一道來,眾大夫聽了他合盤推出的全部計劃和分析,這才恍然大悟,像平布那樣出言反對的聲音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