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黃雀在後(第3/3頁)

兒臣說此時不是動手的時機,原因亦有三;一、天下大勢不明,若齊晉聯軍南進,秦人退回關內,天下形勢逆轉,我越國打起支持楚國的旗號便為不智。二、此時發兵,闔閭驚聞國內生變,難保不會立即收兵回國。他的大軍此時尚未與楚人大戰幾合,元氣未傷,迅即回國的話,我們便沒了機會;三、吳國慶忌,志在殺闔閭,奪吳王之位。即便他把闔閭困在楚國,甚至殺死了他,夫差在吳國也會立即登基。慶忌要奪王位,一定得打回吳國才成。以我越國實力,現在尚不足以占有吳國,此時伐吳,不過是趁其國中空虛,掠其財物。然而,如果我們再耐心地等一等,等到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呢?”

若成大夫疑惑地道:“更恰當的時機?殿下的意思是……?”

勾踐淡淡一笑,目光閃爍著道:“慶忌卻不會一心留在楚國,為楚王還駕郢都效力,他終究是要打回吳國來的,到那時,他便孤注一擲,再無退路。而闔閭,也必須要傾全國之力與慶忌決一死戰。他們雙方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這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吳國,他們這不共戴天的一對死敵,是闔閭肯放棄王位、交出頭顱呢,還是慶忌肯放棄王位和父仇?都不會,他們都不會為了一個成全吳國的虛名,犧牲自己。這樣,我們下則可以達到擄吳國財富的目的;中則可以迫使其中一方被迫向我們越國稱臣,從而換取我們的扶助;上,則……趁其兩敗俱傷、兵力耗盡之機,吞並整個吳國!”

群臣聽著,整個殿上鴉雀無聲,勾踐微微一笑,又道:“而我們此時伐吳的三個條件,在那時並不會消失,相反,會讓我們更靈活、更易掌握主動。”

允常聽罷,閉目沉思片刻,忽然放聲大笑。

大夫計研上前兩步,向允常深深一揖,心悅誠服地道:“大王,殿下聰穎,卓識遠見,臣為之嘆服。我王有子如此,越國有此儲君,是我越國萬千子民之幸,恭喜我王,賀喜我王。”

臯如、皓進等大夫齊齊上前,揖禮道:“殿下此計,進退自如,臣等贊同。”

允常欣欣然看向愛子,拍案道:“好,就依我兒之計。待時機一到,寡人當授大將軍職與我兒,將那吳國江山,由你去為寡人取來。”

勾踐拱手一禮,朗聲說道:“兒臣遵旨!”

就在這時,一位將軍大步上殿,因他頂盔掛甲,穿著軍服,便行軍禮道:“諸稽郢參見大王。”

允常訝然道:“諸稽郢,你此刻不是應該正在烏戍嗎?怎麽趕回會稽來了?”

諸稽郢道:“臣奉子明將軍之命返回會稽,向大王稟報重要軍情。”

允常立即直起腰來,雙手扶案,緊張地道:“快講,發生了什麽事?”

諸稽郢叉手道:“大王,我軍斥侯在望海灣靠近我越國一側發現大小數百艘艦船,以為吳軍偷偷運兵來襲,子明將軍聞訊,一面加強警戒,一面派出數隊斥侯探察他們行蹤,卻見他們集結整隊已畢,竟向吳國方向潛去,晝伏夜行,行蹤詭秘,好似欲不利於吳國,這支隊伍敵友難分,子明將軍不敢妄動,是以遣小將回來請示大王。”

“嗯?數百艘船只自海上運兵……,大約有多少人?”

“應該在六七千人以上,萬人以下。”

允常看了眼群臣,眾大夫皆面露驚容,議論紛紛。吳越兩國,素以烏邑為界,越國敗於吳國向吳國俯首稱臣後,為了避免與吳國邊軍靠的太近引起沖突,駐軍地點便沿烏邑向後撤了一線,兩國之間出現了十余裏地的無人地帶,這段地帶通向大海的方向就是望海灣。

那時的船只還是全靠人力劃槳行駛的,將如此龐大的兵力從海上運來,這樣的大手筆的確前所未有,但是他們在望海灣登陸,本身就說明不是襲擊越國的吳軍,因為在兩國交界處登錄,那從陸路來就成了,用不著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自海路繞過來。何況他們登岸之後反而潛入了吳國,他們是什麽人?

允常與勾踐相視一望,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人。

勾踐臉上浮起一抹興奮的紅暈,脫口說道:“父王,咱們的時機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