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黃雀在後(第2/3頁)

接下來的話,對掩余和荊林來說,是聞所未聞,驚心動魄。對我們現在這些人來說,卻有些乏善可陳了。慶忌把神話故事與現代社會的一些希罕物結合起來,給他們編造了一個天堂世界。那個時代,中國的神話體系還不夠完善,人們只知上有天帝管理眾生,至於細節還沒有哪位想象力豐富的人給編出來。

慶忌一說,什麽南天門,金鑾殿、四大天王、八大金剛、三十三重天,腳踏風火輪腰系混天綾的巡天使者、什麽千裏眼,順風耳,甚至還有開著法拉利跑車、穿著皮短裙的金發碧眼美女,中西合璧、古今結合,把掩余和荊林聽得如癡如醉,目瞪口呆。

總之,這番話聽下來,中心思想就是:慶忌本來命中當死,卻上了天庭,受到了天神的青睞,於是為他續命,讓他重返人間,至於他的那些奇思妙想,只是在天堂的短短瞬間,看到的一些東西罷了。

慶忌這番話拿到現代來說,都能唬些村夫愚婦,何況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他編完了瞎話,回頭再看掩余和荊林,兩人望著他的目光,都已隱隱帶出了些陌生的敬畏,就像看著一尊神祗……

※※※

會稽,越國群臣正在激烈的辯論當中。

越國大夫曳庸慷慨陳辭地道:“大王,如今吳王闔閭深陷楚國,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前年我越國再度敗於吳國之手,被迫向吳國俯首稱臣,這兩年來向吳國稱臣納貢,飽受吳國欺辱,此時正是一雪前恥的時候。”

大夫若成也道:“曳庸大夫所言有理,今已得到消息,吳國夫概因為東夷人作亂,已趕赴邗邑,禦兒城內力量空虛,大王若此時派兵伐吳,攻城掠寨,必勢如破竹。”

臯如大夫道:“大王,我越國實力不及吳國,趁其國內空虛出兵討伐正當其時,而且我們可以打起攘助楚國的旗號,楚國強大,吳人雖攻進楚都,卻絕對沒有力量吞下楚國,如今秦、衛、宋、陳、魯等國皆助楚國,楚王必可還駕郢都,那時我與楚國便是盟國,吳人對我們也要忌憚幾分。”

越王允常盤膝坐在大殿上,聽著群臣的分析頻頻點頭,皓進大夫卻道:“大王,依小臣之見,我越國不該此時伐吳。天下諸國,我越國距吳國最近,國力又遠不及吳國,此番趁其國內空虛而出兵,必為吳人記恨。待天下時局已定,我越國與吳國近在咫尺,首受其害,楚人慣於驅策他人為其所用,掩余、燭庸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我越國此時當趁天下大亂,趁機休養生息壯大實力,不可步掩余、燭庸之後塵。”

允常微微皺眉,目光一閃,向身旁看了一眼,在他身側,站了一個青年男子。這人身量修長,皮膚黎黑,細長的脖子猶如蛇頸,眉毛疏朗,眼神銳利,鷹鉤鼻子,身著一襲白袍,戴公子冠,拱手垂衣,正凝神聽著眾大夫議事。

越王允常微微一笑,問道:“王兒,如今吳國內外交困,我越國是否該趁機發兵,眾大夫各執己見,寡人想聽聽你的意見。”

那青年啟齒一笑,露出一口地包天的牙齒,他的牙沒長好,牙床外拱,牙齦露出較多,閉起嘴巴時嘴唇拱起有點象尖尖的鳥嘴,此人就是越王允常唯一的兒子,當今越國太子勾踐。

他聽了父親詢問忙上前一步,稟道:“父王,眾大夫的意見各有所據,攻有攻的道理,守有守的道理。臣兒聽了眾大夫的意見,權衡攻守的利弊,覺得方今天下大亂,我越國置身其外,未必便是好事。我越國南方,乃莽莽叢林、蠻夷部落散居之地,西方乃是楚國疆界,欲圖壯大,必得北向吳國,打開通行天下的道路。吳國如今到處啟釁,與楚、魯、東夷等鄰國燃起戰火,正是我越國機會。趁他病,要他命,此時怎可閉關自守,等那吳國緩過氣兒來,再欺壓到我越人頭上?”

越王允常哈哈大笑,一拍膝蓋,四顧群臣道:“王兒此言正合寡人之意……”

勾踐啟齒一笑,又道:“父王且慢!”

“王兒還有話說?”越王允常其實已屬意出兵,故意詢問兒子,只是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心意,通過他的嘴把這件事定下來,為兒子在群臣中樹立威望,這也是為父者的一番心意,勾踐果然贊成出兵,允常心中喜悅,正欲下令召集兵馬討伐吳國,一聽兒子還有話說,便笑吟吟問道。

“是,父王,兒臣以為,伐吳勢在必行,但是眼下,卻時機未到。”

“眼下時機未到?王兒且慢慢說來,讓寡人與眾大夫聽聽。”

“是,父王。我越國伐吳,機遇在於:一、吳王闔閭領兵在外,正與楚人和慶忌的兵馬糾纏;二、夫概離開禦兒城,坐鎮邗邑防範東夷,使我越國北進成為可能;三、吳楚結怨,天下諸侯各有所依,我越國若與吳開戰,便是楚國盟國,可結交一強國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