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二章 南中國海(中)(第2/3頁)

見大軍壓境,輿論迫人,安南軍心大亂,莫登庸坐臥不安。他考慮再三,於是遣使乞降,先降書和安南的地圖與戶籍,後更是親率大臣十余人,赤膊自縛於鎮南關請降。

於是毛伯溫飛章報奏朝廷,嘉靖皇帝十分高興,很快發布詔書,把安南王國改稱安南都統使司,將其行政地位由屬國降為屬地,並入中國版圖。莫登庸對此毫不介意,心安理得地對明自稱都統使、對內卻繼續稱帝建元。但不久之後,他就發現大事不妙了,他獻國的舉動被許多安南國人不齒,私下將他罵為‘國賊’。

而其南方的黎寧,卻因為得到了明朝的確認,成為了許多黎朝舊人心中的不二國君。此消彼長間,於是風雲鹹會,義聲大振,黎朝舊臣無不歸順。這時候莫登庸又卒了,阮淦抓住時機,大舉北伐,所至遠近降服,一度形勢大好。但五年後,阮淦被莫朝降將毒死,其北伐戛然而止。但莫朝也受困於內亂,並未抓住時機反攻,此後莫朝多局限於山南以北。稱北朝。以南屬黎氏,為南朝。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

阮淦去世後,其子鄭檢繼續掌握黎朝軍政大權,雙方各有攻守,但總體是黎朝占優。不過大明隆慶二年,鄭檢去世,其勢力不分伯仲的兩個兒子鄭松、鄭檜爭權奪利,導致內亂。黎朝重臣立郡公看到鄭氏兄弟內爭,率眾降於莫,莫朝賜爵先郡公,並讓他擔任向導,謙王莫敬典率兵十余萬,戰船七百艘,首先向鄭檜進攻。鄭檜自度不能支,乃率眾降於莫。也有不願降莫的將領,率軍退入安場關,與鄭松會合,艱難維持。莫朝形勢一片大好,大有統一整個安南之勢。

但就在這時候,自我膨脹的莫朝,竟然出了一大昏招——國王莫茂洽受到韋銀豹的蠱惑,派出三萬軍隊,與他共禦明軍。按說莫朝至少表面上,一直是尊奉明朝的,不該趟這渾水,但莫茂洽有他自己的考慮……因為他即位時尚為沖齡,由謙王莫敬典主持軍事,應王莫敦讓主持內政。這兩位都是莫太宗的兒子,莫茂洽得叫二爺爺、三爺爺。可想而知,兩位爺爺會不會把幼主當盤菜了。

莫茂洽自幼便在兩位爺爺的陰影下長大,尤其是他二爺爺莫敬典,作為統帥討伐南朝,眼看就要取得全面勝利了。這讓青春期的皇帝十分焦慮,準確的說,是讓他的母後十分焦慮,於是母子倆一合計,如果能取得那一大片相當於另一個安南的土地,自然可以樹立自己的威望,不至於被莫敬典動搖了皇位。於是竟背著兩位爺爺,與韋銀豹簽訂了國書。

二位爺爺知道後,自然大為光火,可又拿這母子倆無可奈何。這時候韋銀豹催促出兵的使者到了,二王斷然拒絕,但那使者能言善辯,冷笑道:‘我們已經交換了國書,若是你們背信,我家大王便將其送去北京,倒要看看明朝皇帝相信你們的辯解,還是相信鐵證如山!’

見二王被說得變了臉色,那使者話鋒一轉,極力誇耀其自家大王幾十年來的豐功偉績。雖然多有注水,但二王知道,韋銀豹確實縱橫廣西十幾年,幾次占領省城,打遍官軍無敵手。又聽那使者道:“若不是我家大王想要立國,又何必把大好的廣南讓給你們?何況仍是我們與明朝接壤,你們只需出兵相助。一旦事成,你們就不再與明朝接壤,自然再不用受它管轄,也洗刷當年的惡名!”

這最後一句,讓二王動心了。他們如今馬上就要滅掉南朝,統一安南了。但一個要命的問題,就是如何收復人心……當初太祖爺爺迫於無奈,獻出國土,結果讓莫氏背上了國賊的罵名,只要這惡名一天不除,那將來就是天下一統,也還是人心不服,隨時會有人叛亂的。

歸根結底,這幾年戰事的順利,讓二王都有些飄飄然了,加上他們知道韋銀豹這個人,都已經三十年了,想來明朝三十年都剿滅不了他,這廝八成也是天命所歸,要稱宗作祖了。現在只是出兵幫幫他,應該不會重演當年‘兵壓鎮南關’那一幕。

當然,二位加起來活了一百多歲,什麽都看明白了,根本不信韋銀豹會痛痛快快履行承諾,但他們也不指望真的占領天朝的土地。他們要的,只是出兵天朝這個行為……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洗刷國賊的惡名。當然,如果能順道多占點土地,就算韋銀豹給打了五折,那也是半個多安南啊!

一番反復思考,兩個老鬼以‘不能讓皇帝失信’的名義,決定履行合約。不過兩個老鬼不會真給韋銀豹賣命,他們把中越邊境上駐紮的,從南朝投降的過來,以及少數民族雜牌軍中,東拼西湊了三萬人馬,浩浩蕩蕩拉到了廣西,那真叫一個舉國叫好,頓時扭轉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