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二章 南中國海(中)

其實這個年代,還沒有越南之名。這個後世極為討厭的小國,古稱交趾,因唐朝曾於其地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其地位於中南半島東側,北與雲南、廣西接壤,西和老撾、柬埔寨為鄰,東鄰南中國海,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秦朝滅亡後,秦將趙陀於嶺南建南越國,於越南設置交趾、九真二郡,後世越南古史把南越國列入王統,稱趙陀為趙武王,推尊為開國之君。九十年後,漢武帝平南越,以其地設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越南境內,自此,越南正式納入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經歷了長達一千多年的郡縣時代。

在歸於中央王朝直轄的一千多年裏,中國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典章制度與文化藝術不斷傳入越南,使當地居民濡染漢文化甚深,促進了越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唐末,割據之風也傳到安南,之後一直到宋朝立國前,在五十年多年當中,史稱‘五姓十二使君之亂’。最後丁姓領削平十二使君,建大瞿越國,是為越南封建立國之始。

後來丁朝被宋太祖封為交趾郡王,視為‘列藩’。但直到南宋,才封李英宗為‘安南國王’,這個封建國家才得到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但仍與中原王朝保持藩屬關系。立國後,其朝代更替頻繁,二百多年間,先後經歷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和胡朝……其中陳朝歷時最長,國力最強,甚至三次擊退了元蒙軍隊的入侵,並在漢字基礎上創造本國文字‘字喃’,強化了其民族的獨立性。

本朝立國初期,陳朝窮兵黷武,對少數民族和占城等鄰國連年用兵,民窮財盡,怨聲鼎沸,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國勢迅速衰落。大明建文元年,外戚胡季篡位自立,建胡朝,開始改革。可惜沒趕上好時候,永樂四年,雄心勃勃的永樂皇帝,終於騰出手來,以恢復陳朝為名,派張輔率大軍進入越南,滅胡氏,但朱棣是誰?當然不可能把吃到嘴裏的肉吐出來,於是設交趾布政使司,將其收歸中央統治。

永樂十六年,因為朝廷派往交趾的官吏太過貪酷,惹得天怒人怨,且官軍已經大半撤走,軍事威懾力大減。結果清化土官黎利趁機反叛……黎利原曾隨‘反胡復陳’軍起事,以善戰多謀而為金吾將軍。歸降明軍後,卻僅被授於巡檢之職,因此心懷不滿。待明軍大部分撤走後,便自稱‘平定王’起事。被明軍擊敗後,他率殘部在密林中展開遊擊戰,竟然收獲奇效,使明軍深陷泥淖,無可奈何。

一直撐到宣德三年,黎利的春天到了。以保守和不思進取被稱為仁君的宣宗章皇帝,開始大舉削減開支……其中最重要的三項,內遷邊防衛所、停止鄭和下西洋,從安南撤兵,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

明朝從安南撤兵後,黎利便以勝利者自居,倒也贏得了人心,遂於宣德三年建立了後黎朝,然後取得了明朝冊封的‘安南王國’,重新恢復藩國地位。後黎朝國勢一度達於鼎盛,但自大明正德五年,襄翼帝即位後,國勢漸衰。十七年後,權臣莫登庸篡位自立,建立現在的莫氏王朝……按照越南人的慣例,簡稱莫朝。

但是莫氏王朝先天不足……莫登庸的先祖為大明廣東移民,雖然祖上做過陳朝狀元,但到了他這一輩已經潦倒,莫登庸以漁夫因勇武而起,屢立戰功,逐漸掌握了軍權,最後逼黎朝皇帝禪讓,奪去了天下。他因為根基淺薄,又是武人篡位……雖然小小越南稱皇道帝,但其冠帶風俗,還是深受大明影響,不僅制度照搬,而且連重文輕武的惡習也學了個地道。

莫登庸怕生變亂,因此善待黎氏王族,先朝文武,遵守一切遵守後黎朝的法度。可是大多數後黎朝王族、文武豪族,依然逃竄或隱姓埋名,又或者聚眾成匪,反對他的統治。莫登庸和他的兒子莫登瀛四處平叛,撲滅了大多數叛亂,除了它命中的宿敵……後黎舊臣阮淦在逃奔哀牢後,得到了哀牢國王的支持,但眼見一支支比他強大的義軍被撲滅,阮淦意識到要與強大的莫朝對抗,必須打出黎朝的旗號,於是他派人在國內遍求黎氏子孫,得昭宗子黎寧,立之。但他知道僅憑立個黎氏後人,無法打響復國的招牌,於是在黎寧繼位後,即派使臣到北京備陳莫氏篡弑之罪,乞王師為其復國,嘉靖皇帝命人前往雲南會勘,確認了黎氏的身份。並下旨切責莫氏的篡國之舉,命其立即歸位於黎氏,否則立即派王師南下平叛。

那時候,嘉靖皇帝還是個熱血青年,在聖旨被莫朝無視後,斷然派兵部尚書毛伯溫掛帥征討,毛伯溫調兵遣將,集大軍十余萬吞並鎮南關,傳檄安南,布告民眾,大有滅此朝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