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七章 西風勁(上)

天空中黑雲密布,雖然已經是卯時,但依然伸手不見五指。

承天門前高懸著八具大燈籠,因國喪未闕,故而都用白布蒙著,光線慘淡,照在宮門前候朝的官員身上,映照出一張張陰沉甚或驚恐的面孔。氣氛極為沉重,與平時進入承天門前,眾官員說笑打諢的熱鬧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沉默的人群稍有騷動,官員們循聲望去,便見兩盞燈籠的引導下,大學士們一起從內閣方向走過來,顯然閣老們一夜未眠,研究對策來著。

百官張望著,想從閣老們的臉上看出點訊息來……走在最前面的一矮一高,是首輔徐階和次輔高拱,徐閣老依然是古井無波,誰也別想看出什麽,但從高閣老鐵青的面色中,就能猜到,局勢似乎比想象的還要糟。

閣老們總是卡著時間到,剛在朝班站定後,鼓樓上響起了鐘聲,承天門緩緩打開。百官無聲的列隊,魚貫而入……

金殿上,隆慶皇帝竟早就等在那裏了,雖然貪圖安逸,尤其不喜歡早起,但接連傳來的報警聲,讓年輕的皇帝徹夜失眠,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要見到他的大臣。

當百官山呼萬歲,皇帝感到了一些安全感,但在鴻臚寺宣諭官的聲音中,很快又消失不見,宣諭官先宣讀了宣大總督王之誥的秘奏:‘臣偵得虜酋俺答,率鐵騎八萬,已自晉中繞過大同,誠恐京師震動,請以便宜應援,或徑趨居庸關增守。’

又宣讀了薊遼總督曹邦輔的急奏:‘韃靼土蠻部騎兵三萬余眾,已沿朝河川進至古北口,薊鎮告急!’

隆慶雖然對政事心不在焉,但大明天子守國門,他當然知道大同和薊鎮,乃是京城的東西門戶,如今東大門已經被穿越,西大門也岌岌可危,已成包夾之勢,顯然蒙古人這次前來,是大有所圖的。

於是,隆慶皇帝登極後,第一道措辭嚴厲的聖旨誕生了。宣諭官接過太監遞上的一道上諭,高聲宣讀起來:‘邊將畏敵怯戰,兵部麻木不仁,致使韃虜長驅直入,竟欲撼我帝京,朕心甚憂,爾等眾臣豈不愧哉?’

聽到皇帝的責難,徐階從錦墩上站起來,率領百官叩首請罪。

“磕頭有什麽用,都起來吧。”隆慶也不知是生氣,還是中氣不足,聲音都發顫道:“趕緊合計個對策吧,別真等著人家兵臨城下。”

徐階扶著錦墩起身,恭聲安慰皇帝道:“陛下息怒,韃虜雖然來勢洶湧,但朝廷也做足了功課,必不會重演‘庚戌之變’的慘劇……”說著看看斜對面的楊博道:“還是請兵部,為皇上分說吧。”

雖然情況已經十分緊急,但從兵部尚書楊博的臉上,看不到一絲驚慌,他這輩子見過的風浪太多了,在任何時候下,都能保持冷靜,便出列奏道:“啟奏陛下,自去歲老臣接手京城防務以來,一直在力圖轉變京城的防禦戰略,即從原來的居重馭輕,固守北京城,轉向以整個京畿地區的防禦為重點。為達到這一目的,微臣不斷抽調外衛旗軍輪班京師操練,並修造了一系列遙相呼應的軍事設施,現在京營官兵已完成動員,各地勤王之兵業已陸續到位,已然構建起一個外圍的防禦體系,雖不是天衣無縫,但在攻破我外圍軍鎮前,蒙古人是不敢擅越雷池,覬覦京城的。”

聽了楊博的話,隆慶心下大定,龍顏大悅道:“怪不得父皇要把京畿防務交給大司馬,您是我大明的定海神針啊!”

聽了皇帝的稱贊,楊博淡淡一笑,道:“但京畿防禦構築時日尚短,且經費一直捉襟見肘,尤其缺乏機動兵力,所以……拱衛京都尚可,但退敵就無能為力了。”老頭很有自知之明,他手下只有不到一萬騎兵,其余都是步兵,以步兵對騎兵,守城可以,但野戰機動皆無可奈何,所以早把醜話說在前頭,以免將來有人參奏自己‘望敵生畏、不敢出戰’之類。

“朝廷養兵,不是光用來守衛京城的。”高拱一聽,不樂意了,出列道:“若十萬大軍不敢出城,坐視百姓慘遭塗炭,那天子守國門,還有什麽意義呢?”

一番話說得楊博有些臉紅,哼一聲道:“非吾不願保民,實乃力有不逮,現實如此,徒呼奈何?若高閣老覺著誰能做到這點,我願讓賢。”

“不要爭論了……”見兩人要爭個面紅耳赤,徐階出聲打斷道:“還是請皇上聖裁吧。”

“元翁……”隆慶心說,我能裁得了什麽呀?便望向徐階道:“您意下如何?”

“老臣的意思是,先把京畿防禦做好,立於不敗之地。”徐階沉聲道:“再命王之誥、曹邦輔火速調集兵力,盡快將兩路韃虜驅逐出境。”

“善策,那就交給內閣統籌了。”隆慶的心情終於放松下來道:“諸位愛卿也要群策群力,做好後援工作。”心情一放松,陣陣倦意襲來,皇帝心說,得趕緊回去補個覺……